时间:2017/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特别说明:昨天推送此文后,有一些朋友指出了文中存在的几处错误。鉴于个别错误比较重大,所以删除。今天重发。昨天很多朋友在后台询问删除原因,恕无法一一回复,还望理解。欢迎朋友们继续监督指正。

关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那些山脉,坐观君很感兴趣,亦很向往。之前陆续分享过珠穆朗玛峰和冈仁波齐峰的故事(点击即可跳转欣赏)。今天,我们要把视线聚焦到这片高原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山脉——横断山脉。

先来了解一下这座山脉有多特立独行。

作者:李忠东

《中国国家地理》撰稿人

四川地矿局物探队副总工程师

来源:   

尽管在汉帝国扩张至河湟谷地时,青藏高原内部的民族结构还有些复杂。但今天我们已经将“藏”民族代指青藏高原的土著了。简单的从黄河上游河谷地带——青海湖区一带的行政建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河湟农业区的周边,分布着: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六个明显带有高原土著标签的行政区。而在这地区在藏区的内部结构划分中,被称之为“安多”。

  

安多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尾部、下部的意思。这也就是说,安多藏区并非整个藏文化的发源地,而是后期拓展的边缘板块。由于整个黄河上游河谷地带适于农耕的土地,被从黄土高原而来的,更为强势的华夏族所覆盖,草原成为了安多藏区的生存基础。这也使得“马”这个带有强烈游牧气息的物种,成为了安多藏区有别于其它藏区最为明显的标签(卫藏的菩萨,康巴的汉子,安多的马)。

  

安多之所以没能成为藏文化覆盖区的地缘中心,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办法和华夏文明竞争河湟谷地。试想下,如果覆盖河湟谷地农业区的是藏族,那么黄河上游河谷地带肯定会成为和拉萨所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竞争的高原核心板块。只是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原土著,应该就不只是藏族了。最有可能发现的情况,就是青海、西藏被两个不同民族所覆盖。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当华夏民族还不能稳定控制河湟地区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就曾经多次出现过了。羌、吐谷浑这些民族都曾经试图据黄河上游河谷地,对抗来自青藏高原南部、黄土高原,甚至蒙古高原的地缘压力。只不过现在,这两族的后裔虽然都还能位列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列(羌族、土族),但各自二、三十万的人口,以及外部的大环境,让我们很难再相信,百年之后还能不能看到他们的存在。基于政治原因而进行的民族身份认定,和吸引猎奇目光旅游经济,将会是这些历史民族后裔最后的两根救命稻草。 

 

既然安多藏区缺失了农业核心区这一环,让自己在整个黄河上游河谷地带,以及藏区中都处于边缘地位。那么黄河上游河谷地带南部,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情况会不会好些呢?这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一区域可以贴上一个范围更小的地理标签——横断山脉。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横断山脉这种河谷深切、排列整齐的结构,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而填充在这些河谷当中的,正是中国南部的几条大江:长江、澜沧江、怒江(以及它们的上游支流)。将山、水特征都包含这板块标签中的话,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横断山脉河谷地带”。

横断山脉在中国的自然基因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大量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的物种。大落差的峡谷地貌,以及印度洋、太平洋水气在各区位所施加的影响大小,是横断山脉地区物种繁多的环境背景。而这种环境的多样性,也影响到当地的地缘结构。官方所定义的56个民族中,有一半能够在横断山脉中找到(其中还有部分是横断山脉所独有的)。

  

横断山脉河谷地带的地缘复杂性,在生产方式上也有反映。农、牧、渔猎,这三大古典生产方式,在横断山脉都有找到生存空间。当然,从地理关系上来看,生活在横断山脉中的这些土著民族,同样也面临着被华夏农耕族渗透、同化的风险。尤其是当华夏文明,向南覆盖与之相邻的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之后。然后横断山脉特殊的地形,却有效的保护了土著民族的独立性,使得我们在今天还能看到这种多样生的存在。这是因为,尽管从印度洋砍来的海风,“恰好”可以从横断山脉的南部开口,溯河谷而上。在为河谷地带带来充沛降水的同时,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但对于从东面扩张而来的中央之国来说,这种地形却无异于在面前竖立起了一道道屏障。有鉴于此,当年试图为中央帝国凿空这些峡谷地带的使者,才会形象的将这些峡谷称之为“横断山”(一条条横断路径的山脉)。

缺少了华夏文明的干扰,青藏高原土著民族在横断山脉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有了整个青藏高原作为后台,从河谷地带北端切入的高原民族,在顺着河谷向下渗透时,要比从东而至的华夏民族顺畅的多。真正能够对这一渗透造成阻力的,是来自云贵高原的地缘势力。在横断山脉南部,河谷落差趋缓的地带,土著民族受到来自云贵高原土著文化影响的影响就要更大的。 

 

以地理结构来看,隶属青藏高原部分的横断山脉北部,最终也成为了民族、文化意义上藏区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在它的南部找一个地缘分割点的话,让小资、文艺青年趋之若鹜的“丽江”,倒是可以承担这样一个任务。丽江之北就是云南境内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最著名的地缘标签,就是抢注“香格里拉”行政标签成功的原中甸县,今天的“香格里拉县“了)。这种地缘文化交汇的特点,也体现在了今天丽江土著民族——纳西族身上。在这个因旅游经济而声名远扬的民族身上,我们能够看到非常多的藏文化影响。如果所谓的民族界定再晚年的话,也许中央之国的民族序列当中,就不会再有纳西族了。 

刚才我们在介绍安多藏区游牧特征明显的时候,曾经提到了“康巴”这个标签。没错,所谓康巴藏区指的就是青藏高原部分的“横断山脉河谷地区”。基于横断山脉环境多样性的影响,农耕、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在康巴人身上都有所体现。这种有别于东亚华夏农耕民族,以及北亚游牧民族的农、牧混合方式,也是整个青藏高原土著民族的特色。而这片高原之所以能够让农、牧两种生活方式,如此稳定的融为一体。根本原因还在于这片高原实在是太高了,高到外来民族无法深入它的腹地;高到能够不受外来干扰独立形成农牧混合的高原民族。 

 

基于农业文明在人口、技术上的优势,在高原农牧混合体中占据核心位置的,自然还是那些选择了定居生活方式的部族(就象个渔猎部落联盟,上升为“国家”形态时,占据核心统治地位的,会是那些率先在边缘低地进入农业文明的部落)。而在高原内部寻找降水、地形、温度条件相对优异的土地,发展属于自己的农业文化,也有利于青藏高原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体系,并最终通过军事、政治、外交手段对周边地区施加影响。当然,在这当中基于那些环境相对较为干旱的草原,保存下来的游牧基因,无疑也在军事上保证了高原民族的战斗力。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种生产方式、文化体系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劣势。能够在一个体系中兼容各种文化,其实是一件好事。藏民族基于环境而形成的这种混合文化体系,也使其有机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于康巴藏区中的这种游牧基因,有什么让我们看得见的优势。也许大家能够从“康巴汉子”那彪悍的身影中中感受到。 

如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的话,以“马”闻名的安多藏区所指向的,主要就是青海省了。至于“以人为本”的康巴藏区,它本来在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上,也独立占据过一个省级行政建制的。只不过此时的四川盆地,已经成为中央之国核心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在以其为基地扩张云贵高原成功之后,四川盆地也成为收伏最后一个边缘区——青藏高原的地缘重任。有鉴于此,本来而在清、民国两代比照青海地缘政治定位,而在康巴藏区建制的“西康省”,被沿长江(金沙江段)一切为二,分别划分给了四川、西藏两地。至于这其中的地缘政治意义,相信已经不用我再画蛇添足了。   

尽管作为了个具有相似环境,相同人文背景的板块,康巴藏区已经在行政上被割裂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之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地缘结构。从生存环境来看,没有直接受到华夏文明挤压的康巴藏区,应该比安多藏区更有优势成为整个藏区的核心板块。最起码他们在横断山脉河谷地带的地缘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南部那些受云贵高原影响的土著民族无法与之抗衡。即使是处在最强盛大古典时期的中央之国,也无法真正征服这片土地。在乾隆十全武功中,就有两项战役指向这片土地(二次大小金川之役)。虽然这位十全老人认为。大清帝国才是这场前后耗时三十年之久,用兵超过六十万(对手人口仅仅数万)战争的最终胜利者。但当硝烟散尽之后你依然会发现,能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还是那些高原土著。   

不过康巴藏区并非是整个藏区的核心板块,也非藏民族的龙兴之地。至于藏区的核心之地究竟在哪里,我想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很显然,核心之位是属于今天在行政名称中仍然带有一个“藏”字的西藏自治区。

青藏高原,还会继续。

长按下面







































复方川芎酊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anzx.com/yasly/13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