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是历史文化保护新方法,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着眼于茶马古道目前保护与开发的局限性,引入遗产廊道的新型保护方法,对构建和保护区域独有的文化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遗产廊道的研究方法,以茶马古道雅安段为例,探索了对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了统一保护和整体规划的策略。遗产廊道的构建为合理保护和开发区域文化景观,实现文化、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举措。 茶马古道是始于中国西南地区千百年来的茶马互市的商贸通道,沿途经过了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观,蕴含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传统功能以及原生风貌逐渐丧失,茶马古道地域的文化景观面临着极大冲击。而目前我国主要基于《文物保护单位法》的保护模式;将遗产保护集中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对于茶马古道这样跨越多个行政区域、支线范围庞大、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文化内涵丰厚的线性文化遗产而言,仅从上述三个层面,远不能涵盖需要保护的区域,只能分散地对某些局部地段采取孤岛式的保护措施;以至于许多区域都面临着岁月侵蚀和不恰当的开发等严峻问题。因此,当前茶马古道客观上需要一种新型的保护模式,以对古道及其沿线遗产构建统一的保护策略和整体的保护规划,形成对茶马古道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更好的保护与开发。 1 遗产廊道理论与实践 1遗产廊道的概念内涵 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新方法,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2]。作为整体区域中保护多处遗产的线性景观,遗产廊道不同于孤岛式地保护某处风景名胜区或者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方式。遗产廊道的尺度范围较为灵活,可以是从同一城市到横跨多个地区边界,从几公里到延绵上千公里。例如,从黑石河峡谷到俄亥俄和伊利尔运河的各种尺度的线性景观。 2遗产廊道的理论来源 遗产廊道的理论源于遗产保护与绿色廊道理论的融合。绿色廊道(greenway),被美国学者利特(CharlesLittle)在《美国的绿色廊道》一书中,定义为“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廊道,是沿着诸如滨河、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休憩的废弃铁路、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3] 绿色廊道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遗产廊道在绿色廊道的基础上,复合了遗产保护的理念,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将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与历史遗产、文化景观纳入线性的遗产区域,形成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重目标的综合性保护体系。 3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个综合性保护体系,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注重整体性,其空间格局强调从整体空间的组织着手,保护廊道边界范围内的所有自然和文化资源,并提高休闲娱乐和经济发展的机会。其构成要素包括:遗产、绿色廊道、解说系统和游步道。[4]其中:遗产是遗产廊道的保护核心,对沿线遗产资源的保护范围直接影响着遗产廊道的边界与跨度;绿色廊道以山体、湖泊、沼泽等自然生态系统为线性基底,主要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其内部文化遗产的衬托和串联,从而使自然与文化景观受到整合保护;游步道是提供户外娱乐以及休憩功能的线性交通通道;解说系统依托解说设施,满足游客科普教育需求。游步道、解说系统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是遗产廊道实现可持续开发的重要途径。 4遗产廊道实践案例 美国作为遗产廊道理论的起源地,相关规划实践已较为成熟,相继规划和构建了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theIllinoisandMichiganCanal)国家遗产廊道、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theBlackstoneRiverValleyNationalHeritageCorridor)等,并就其保护和开发管理专门制订法律和议程[5]。其中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作为第一条议会制定的遗产廊道,其构建和规划对后续遗产廊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模式。 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建于19世纪初,延绵公里,穿越多个市镇、郊野和森林,是连接伊利诺斯河与密歇根湖的水面通道,是历史上密西西比流域与五大湖区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见证法国开拓者的建设足迹以及美国中西部的开发历史。规划过程中,重视对遗产廊道背景的调查、登记与评价,保证了规划设计的客观性。遗产廊道的布局构建重点凸现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镇、宗教文化遗产、工业遗迹以及周边传统特色商业街区等文化遗产,并对沿线自然生态格局进行了保护和生态保育。游步道则是由沿运河的原有拉船道改造而成,在各段配套讲解系统,介绍运河沿线各个小镇商阜包括玻璃加工、羊毛贸易等历史。通过遗产廊道的构建,实现了当地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恢复以及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6]。 2 景观与文化景观方法 1景观阐释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在东西方语言的最早含义,均是视觉美学方面的风景含义。随着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景观作为科学名词融合了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功能意义,指“某一区域自然、文化诸方面的综合特征”[7],包括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和施加了人类生活环境以及记载人类语言精神等智慧结晶的空间,即所谓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景观的空间格局,由基质、斑块、廊道三种要素组成。其中廊道(c-orridor)指不同于两侧景观要素的狭长地带,属线性景观单元,具有连通和阻隔双重作用,是能量、物质和生物流通的源与汇,如河流、林带。三种景观要素组成了景观的系统结构。绿色廊道的理论,正是基于廊道的景观功能产生;而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历史文化意义,就构建起遗产廊道的线性景观模型。 2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概念源于二十世纪美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美国学者索尔(CarlSauer)在其专著《景观的形态》中指出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自然景观基础上、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生产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8],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地区的地理特征,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上叠加的结果。 文化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9],前者主要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的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建筑、园林、寺庙等,以及与生产生活方式密切联系的道路、农田、市集等。其中,农业作物的种植,大范围地改变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非物质文化景观通常是在此环境下文化的精神凝聚物,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音乐、手工、习俗等。 在时间上,历代人类根据其改造自然的能力,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因而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在空间上,不同地域因为政治制度造成的土地利用格局,历史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科学技术影响的生产劳动方式等构成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文化景观。因此,文化景观反映着文化时空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叠加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 3 构建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廊道的意义及现实条件 1构建意义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新的人类活动对茶马古道原有的文化体系产生了破坏与干扰,造成原有风貌的丧失,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荷,打破了茶马古道的景观格局平衡状态。遗产廊道模式,为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型思路。 茶马古道雅安段文化景观,融合了人文与自然和谐关系,其间包含具有价值以及独特性的文化遗产个体、当地正在或已经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历史记忆以及与和谐共生的自然基底。构建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廊道,能使当地从孤立零星的遗产个体保护的思维转跳出来,从整体角度重新审视当地历史资源从而制定相应的统一保护规划。较之分散的点状保护,能使原有对于茶马古道雅安段各遗产本身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重心转向对茶马古道雅安段沿线区域的文化体系、自然生态环境等整个文化景观,实现多层次的保护系统,实现区域文化景观的复兴。 另一方面,遗产廊道的保护模式有利于系统性管理,有利于各种社会资源的集中使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保护策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遗产廊道的构建有利于地区的旅游业的合理开发和良性发展,同时维持经济发展和地方生活方式的平衡。 全球化的背景使得文化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的构建,对地域文化遗产以及自然资源进行了统一保护和整体规划,在保护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同时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为当地实现文化、自然、经济的平衡,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模式。 2现实条件 茶马古道雅安段东连邛崃至成都,西通泸定至康定藏区,境内全长约公里。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茶叶产地以及茶文化的起源地。自西汉吴理真在蒙顶山植茶开始,雅安便作为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人工驯化野生茶树的地区,从唐至清,雅安蒙山茶一直作为皇家贡茶,而随着茶马互市政策的推行,雅安也成为官方指定的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重要基地[10]。 作为茶马古道的关键段,以及交通、贸易、管理和文化枢纽,雅安是历代茶马互市管理机构的所在地,大量与茶马贸易相关的茶号商队的集散地。坚固精巧的交通设施在这里得以运用,繁华的城镇村落应运而生。茶马古道雅安段,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沿革、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文化遗产丰富。 茶马古道雅安段文化景观的丰富厚重。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三大类:其一,直接与茶马古道交通运输功能相关的设施,以及管理配套机构;其二,因茶马古道的商贸或文化传播而间接产生的历史古镇街区、宗教庙宇;其三,在历史上与茶马古道并无直接关联但与之空间相关的历史遗存。茶马古道上述三大类物质文化遗产共计45处(近个文物点)。除了上述物质文化遗产,还包含随着茶马古道的交流应运而生的表演艺术、节庆民俗、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3项[11]。 第二,自然环境优越。 雅安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0.79%,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系统。茶马古道雅安段所经之处,多是林木葱郁,苍翠欲滴,峰峦叠嶂,崖壑峥嵘的自然景观;穿越了8个风景名胜区、1个自然栖息地、1个湿地保护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森林公园,以及大量茶园、农田等绿地系统。茶马古道所经自然河流、湖泊、湿地、林地、茶园、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与沿线的古建群落、石刻遗址、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共同构成茶马古道雅安段文化景观的区域格局;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遗产廊道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景观基质。 第三,综合价值较高。 茶马古道雅安段经过千年积淀,形成了丰富复杂的道路体系,沿线遗产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历史村镇、遗址到石刻墓葬、古建群落诸多方面的内容,单项遗产也具有较高的综合价值。在遗产资源中不乏各类法定保护遗产: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5处遗产中,包括蒙顶山古建筑群等8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市县级保护单位;南路边茶制作工艺为代表的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蒙顶山贡茶采制大典及茶祖祭拜仪式等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廊道文化景观构建策略 茶马古道文化景观不仅是古道遗产本身的历史文化美学的直观感受,而且是整个沿线区域文化底蕴与生态环境的复合。 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是每一个历史时期地理空间信息的叠加,其演化形成因素可归纳为自然环境、交通运输、原料生产、商业贸易、文化传播五种。作为茶马古道发生基底的林地、湿地等自然环境是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生态依托。交通运输是茶马古道的历史上的首要功能,确立了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交通设施、城寨关隘、管理配套机构是茶马古道的文化遗产主体。为满足原料生产而形成的茶园、茶厂等,由商业贸易的兴盛而产生的商号市集、古镇街区等,以及随着沿线文化传播应用而生的寺庙书院、石刻雕塑、表演艺术等,是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马古道沿线各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当地经济交往、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烙印,在时空关系上新旧文化现象不断演化整合成复合的文化体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建成自然、文化、社会多系统平衡的文化景观。因此,以遗产廊道模式保护和重塑茶马古道文化景观,需从整体视角出发,着眼于自然生态、文化社会的复合系统而非各个孤立的遗产个体;应遵从如图1所示的构建策略。 1保护主题的确立 遗产廊道构建的首要是保护主题的确立。通过对当地遥感地图的研究,分析区域景观形式与成分;在大量历史文献和历史舆图基础上,对茶马古道雅安段的历史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区域空间的历史线索。通过充分研究茶马古道雅安段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要素形成、演进至发展的过程,重建历史景观模型,从而明确茶马古道雅安段文化景观的构成与核心特征。根据该地域文化景观构成与特征最为密切的基调,整理出其历史景观框架,为遗产廊道确定一个到多个的主题。通过保护主题的确定,可以反映出区域的文化特质及遗产的综合价值,判断遗产与地域文化景观的关联性,并为以后解说、娱乐、教育等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 2资源调查与整理 对茶马古道雅安段的遗产以及资源的调查与统计,是遗产廊道构建的前提。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的综合研究方式,对茶马古道雅安段的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基于遗产的调查结果,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平台,搭建遗产资源空间信息库,可以整理出茶马古道雅安段的遗产清单。 遗产资源空间信息库的建立,可以将当地的空间格局与遗产信息、历史文献、历史舆图籍等资料通过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行挂接,实现各种非空间信息的查询、检索以及图示表达等,从而直观地揭示出茶马古道遗产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明确遗产资源构成。从而为茶马古道遗产判别提供直接依据,为遗产的评价,以及后续遗产廊道的构建,提供扎实的工作平台与数据基础。 3遗产评价与分级 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范围,与其中各重要资源的保护范围密切相关;对遗产清单中的各个遗产进行价值评价,从而对遗产资源分级、确定重要性,是遗产廊道构建的重要环节。 在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廊道的构建中,要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来进行遗产的评价与分级。按照层次分析法,依次为茶马古道雅安段建立遗产评价体系,将决定遗产价值的各要素分解为若干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结合专家咨询的方式(Delphi法)确立评价权重,对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价赋分;最后根据分值划分遗产级别。 通过对遗产的评价与分级,为以后保护范围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有益于制定与各级遗产相适应的保护开发策略。 4保护范围的划定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遗产资源空间信息库,结合各级遗产的个体保护范围,能作为遗产廊道保护范围划定的合理依据。通过对遗产地理位置的矢量化,以空间信息库分析出茶马古道雅安段沿线的遗产分布的空间格局,总结出遗产与古道相对位置的规律性。通过遗产分布趋势的数据拐点,可以明确能高效保护总体遗产资源的范围,并依据各级遗产的保护策略,划定合理的遗产廊道边界。 5空间格局的构建 遗产廊道空间格局的构建,基于围绕着遗产而展开的构成要素即绿色廊道、游步道、解说系统。要从整体空间的组织着手,保护廊道边界范围内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构建绿色廊道,为孤立分散的遗产提供了连续统一的基底。作为连续的绿地系统,在规划时需注重其连通性以及生态性:在茶马古道雅安段沿线植被基础较好的地段,需维护当地景观群落的自然演替,注重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名木、古老茶园的养护管理;在植被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段,应选取乡土树种改善植被结构,同时维护当地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在现有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在沿线设置游步道系统,规划包括自行车道、风景道等慢速交通通道,使公众通过徒步、自行车、骑马等多种游览体验方式,体验茶马古道雅安段的文化景观。游步道系统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各段游步道系统可反映相应地区的文化景观特色。 解说系统的构建,要围绕重要遗产聚落展开。根据各地域文化景观反映的核心特征所确定的一个或多个主题,如名山县的蒙茶文化、天全的茶号文化以及荥经的驿站文化,复合在不同位置的遗产聚落设计之中;通过构建参与体验、博物展览、多媒体展示等多元化的解说手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为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廊道的观光、宣传与研究提供服务保障。 6实施过程的控制 按照遗产廊道的格局范围,对不同保护级别的遗产拟定相应的控制开发策略,使文化景观的核心的保护区域不受到旅游开发的干扰,而调控开发的外围缓冲区域能通过旅游、文化、游憩项目实现市场化运转,推动可持续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应逐渐健全管理法规,确立茶马古道雅安段的遗产地位,协调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效落实茶马古道雅安段的保护措施,并且结合公众参与、宣传,深化当地民众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意识,使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廊道在保护当地文化景观的同时,促成与该地区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遗产廊道功能的可持续进步。 5 结语 在地域文化景观饱受冲击的当下,引入遗产廊道这一新型保护模式,能有效弥补目前保护开发模式的不足,着眼于自然与人文资源整体保护与统筹规划,从而实现区域文化、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保护千年古道传承中华文明[C].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7-15. [2]SearnsM.R.Theevolutionofgreenwayasanadaptiveurbanlandscap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33:65-80. [3]LittleC.E.GreenwaysforAmerica.JohnsHopkins[M].Baltimore:UniversityPress,. [4]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5:85-88. [5]奚雪松,俞孔坚等.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4:91-98. [6]RonaldS.Vasile.AWorkinprogress:BuildingaregionalidentityfortheIllinoisMichiganCanalNationalHeritageCorridor,–[J].BulletinoftheIllinoisGeographicalSociety,,37-79. [7]西蒙兹等著,朱强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1. [8]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40. [9]MyriamJansen-Verbeke.TourismificationofCulturalLandscapes:ADiscussionNote[J].ResourcesScience,,6:- [10]江玉祥.雅安与茶马古道[C].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77-88. [11]雅安市文物管理所.茶马古道(雅安段)文物撷珍[J].四川文物,(3):96-. 本期编辑:鲁淼 长按皮肤病治疗最好医院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