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数数手中的药片,雨城区上里镇建新村村民胥珍强准备按1天1次的医嘱服药。“药是预防癫痫病发作的。”对自己患有该病一事,他并不忌讳。胥珍强今年已经65岁了,一直以来,他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人,以勤劳奋斗书写着自己的脱贫故事。

(图为:发展林下养殖业)

挑战贫困的“不服输”

“胥伯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左手残疾、先天聋哑,家中还有一个正读大学、两个正读小学的女儿,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其支撑。”建新村第一书记刘欣说,“即便如此,他也是村里出名的‘不服输’,随时看到他都是精神抖擞,充满干劲。”

卖豆芽、打零工、低保政策,外加因身体原因总是不能及时采摘的两亩茶园,这就是胥珍强脱贫前赖以维持全家人生活的全部依靠。“不是没想过搞产业项目增收致富,但我左手大拇指受过伤,指端少了一块骨头,不太方便。”胥珍强说。

年6月,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开始。再苦再难也不曾向生活低头的他,在扶贫干部的不断支持和鼓励下,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年,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发展两亩茶园、两亩猕猴桃(套种),开启了产业发展之路。年,驻村工作队每年向包括他在内的建新村贫困户提供20只鸡苗。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胥珍强干劲十足、不等不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胥珍强干事认真负责,建新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给予了他更多帮助,从年起将其聘请为村保洁员,负责4个村民小组的垃圾清运工作,每年工资元,懂得感恩的胥珍强更加努力了。

敬业奉献的“热心肠”

在接到保洁工作后,相似场景总会重复呈现:无论春夏秋冬、天晴下雨,每天早晨5点过,胥珍强总会按时披衣起床,并在6点骑着电瓶三轮按时出门。哪怕双手和脸冻僵,哪怕雨水浸湿衣裳,他总会在每天上午10点前,将负责清运的各村民小组垃圾,运到3公里外的转运站。一年后,村民和扶贫干部们再次给予他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不仅将其负责的村民小组增加到7个(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其所得工资也增加到每年元。年9月底,胥珍强全家5口人当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远超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收入标准,成功摘掉“穷帽”。今年4月,考虑到胥珍强清运工作量大的实际,建新村通过召开会议,决定将其垃圾清运工资增加到每年元,并配备专用垃圾回收转运车。

在工作之余,胥珍强经常尽自己所能帮助邻里,是大家心中的“热心肠”。这天,在吃完药后,胥珍强径直向距家不远的村委会走去。

按雨城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部署,上里镇建新村与相邻的张沟村合并。正是建新村村委会搬家的日子,胥珍强想去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来到原来的村委会所在处,第一书记刘欣正在这里忙着。“胥伯,您休息一会吧。”“没问题,听说今天搬村委会,我过来看看有没有能帮忙的?”话音未落,胥珍强就开始帮村委会搬东西了。

(图为:查看猕猴桃生长情况)

产业致富的“先行者”

中午12时许,忙完村委会搬家的事情,胥珍强骑上电瓶车,向着距家约2公里的猕猴桃果园驶去。“脱贫攻坚这几年,村里的路比以前好走多了!”前行路上,胥珍强由衷地说。约10分钟,车在一处山坡前停下,微微抬头,山坡上软枣猕猴桃藤蔓带来的翠绿扑面而来。仔细查看每株软枣猕猴桃的长势,胥珍强不时弯腰摘下主干上新发的嫩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出的必须全部掐掉。”胥珍强说,这些都是他参加村里“农民夜校”学来的技巧。

相似的果园,在建新村共有30亩,全部发展于年11月,仅胥珍强一人就占到10亩。如何得来?胥珍强特意提到了两个人以及两笔资金。两个人,即建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欣和建新村党支部书记陈光清。正是在两人多次轮番鼓励下,那年刚摘掉“穷帽”的胥珍强率先“吃螃蟹”,决定将当年流转回收的10亩地,通过“农户+公司”模式发展软枣猕猴桃。两笔资金,一笔来自驻村工作队借的元产业扶持基金,一笔来自帮扶单位为其争取到的每亩元的产业扶持政策资金。靠着这两笔钱,他得以在当年完成栽种。

1年多过去了,这些软枣猕猴桃长势喜人,并将在明年试挂果。与果苗提供商签订的保底收购协议,让他心里很踏实。按协议约定,投产后软枣猕猴桃每公斤保底收购价为16元。保守估计,投产后产量每亩可达到约公斤,亩产值可达到元。

长效致富产业越可期,胥珍强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决心也越足。如其所言,今年除联系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送的鸡苗、鸭苗,他自己也买了一些,准备继续将土鸡、土鸭养殖规模保持在只左右。

“贫困不可怕,怕的是找不准脱贫方向,或者是别人给你指明了方向,你却懒得去奋斗。”胥珍强说,这是他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因为他相信,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有了党的好干部,再加上自己勤劳实干,就肯定能脱贫增收致富。

雅安组工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anzx.com/yasly/67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