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阁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雅安历史城区西北部,是《雅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是历史城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相对集聚、传统风貌相对完整的区域,在体现雅安南路边茶交易中心等名城价值方面最具代表性。 街区发展现状与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匹配是本次规划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作为雅安乃至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发展的重要见证,观音阁历史文化街区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次规划通过多维度的认知路径,深入研究街区历史文化积淀过程,构筑历史价值信息与历史遗存的对应关系,继而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对策。 观音阁历史文化街区在雅安历史城区的位置 一 街区功能与空间演变特征 01 明清:建城之始,格局敲定 街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始于公元年千户余子正于苍坪山麓筑石城,公元年,僧了悟重修始建于明朝的观音阁,逐渐成为街区标志性建筑。后雅州升州为府,大兴土木,至清末,城内已形成三横五竖的棋盘式街道分布。从《雅州府志》(,曹抡彬)来看,街区以县前街为界,基本形成“南文北商”的格局,南侧分布有府署(县署)、道署、文庙、武庙、城隍庙、书院、观音阁等公共设施,北侧集聚了大量焙茶作坊(茶号)。 02 民国:格局延续,城内修补 民国时期街区延续了明清以来形成的街道格局,城市建设主要着力于对道路路面等基础设施的改造。街区内文庙、书院等设施多被改造为学校等建筑,街区南侧南门瓮城及城墙由于建雅安军用飞机场石料所需,悉数被拆除,于县前街建清真寺,民居仍延续明清木结构穿斗式小青瓦房的建筑风貌。 03 建国后:城墙城门拆除,风貌破坏 建国后,就业人口大量进城,县前街等街巷逐步被改建成混凝土路面,行道树全部换种法国梧桐;街区内大量古建老宅被改造为工厂、办公以及其他城市设施;从明清开办至今的众多私营边茶加工企业(茶号)逐步国有化,建立国营雅安茶厂(现雅安博物馆),街区功能及传统风貌较明清时期已有较大改变。 04 改革开放后:格局尚存,风貌较差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商业、行政中心的迁移,街区逐渐转变为一个功能相对单一的居住区,沿街底商分布较多,业态也以居住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为主。标志性建筑观音阁基本丧失原有宗教功能,周边破旧仓库、厂房、宿舍等对其传统风貌影响较大。 街区发展演变图 二 重点问题识别 01 历史功能转变,文化特色不显 街区历史上曾是茶马古道川藏线上茶叶交易、加工、储运中心的重要节点,是雅安商贸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茶产业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街区功能的转变,老城商业中心逐渐东移,街区商贸功能逐渐衰退,成为如今历史城区内一个典型的居住社区。部分茶马古道遗留的文物古迹虽得以保留,但街区现状整体茶马古道文化及其衍生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不够突出。 街区现状用地布局图 02 历史资源碎片,内涵挖掘不够 街区现状拥有观音阁、清代南城门遗址等级别较高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过往以单体文物静态保护为主,忽视整体风貌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文物古迹碎片化明显,逐渐缺乏历史环境的支撑。同时,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特色塑造、旅游体系组织等结合不够紧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展示也缺乏必要的空间场所。 街区文物古迹现状图 03 街区活力下降,景观环境较差 街区是历史城区内川西传统民居相对集聚的地段,现状传统老字号等业态经营尚存,但普遍存在业态层次较低、与街区历史文化价值关联度不高等问题。同时,街区整体年龄结构偏大,老龄化态势初显,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匮乏也造成街区活力不足。另一方面,街区现状传统风貌建筑与现代建筑混杂,对机动车交通及停放缺乏有效管控,致使街巷环境比较杂乱。 街区现状建筑评定图 三 价值认知与规划对策 1价值一: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中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的边茶交易储运枢纽和古道起始点 “南亚廊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途径雅安的茶马古道是南亚廊道四条核心线路之一。街区是南亚廊道中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贸节点,历史上曾是雅安城内商业最为繁荣的地段,同时也是古道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和传统生产生活展示窗口。历史上明清至民国,街区内茶号集聚,逐渐成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茶叶交易、加工、储运中心,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街区从“边陲要塞”逐步发展为“生产商贸中心”,同时,街区内南城门也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第一关,是历史上背子将茶叶从各大茶号运往藏区通过的第一个关隘,至今仍保留有一段约两百米长的石梯古道。 规划对策:价值导向修正街区保护范围,强化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规划在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根据建筑物现状情况包括建筑年代、风貌、层数、质量、历史功能,进行权重打分,评定现状建筑价值等级。以此为基础,结合街区历史文化价值判定、地籍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控制线,修正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街区保护规划与功能布局图 另一方面,规划明确街区是丝绸之路南亚通道上以茶马古道文化集中展示为主导,集特色商业、传统居住、文化旅游、山地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商业街区。积极利用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逐栋梳理,通过功能更新,打造孙明经影像展示馆、民居原貌馆、义兴茶号茶马互市陈列馆等小型文化展陈设施,丰富雅安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题的文博产业体系。 街区总平面设计与空间效果图 2价值二:雅安古城“背山面水、三横五纵”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 街区背靠苍坪山,面向青衣江,符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模式,具有古代西南地区山地河谷型城市的典型选址和型制格局。同时,街区内原南门区域又依山就势、与地形契合,将南面苍坪山融为城墙的一部分,使得古城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方城,具有其独特性。同时,街区内县前街、南正街、武安街等历史街巷是古城自建城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三横五纵”街巷格局的重要组成。街区内原三官祠是历史上古城东西向轴线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传统礼法制度。 规划对策:严控传统街巷格局,整治维系传统空间格局的视廊视域 通过历史地图研究,规划重点保护街区“靠山面水、南文北商”的整体空间格局和“两横三纵棋盘式”的传统街巷格局。注重保护苍坪山山体的自然原貌和山脊轮廓线,新建建筑及现状建筑的更新利用,遵循“南文北商”的历史发展格局,新建建筑保持传统“西南-东北”朝向,保持传统建筑肌理。同时,梳理南正街-木城街、武安街、县前街三条特色街巷,从街巷走向、宽度、交通方式、建筑退线、D/H值等方面严控传统街巷生活景观风貌界面。 另一方面,规划通过街区空间环境所表达的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观赏性以及历史上雅安古城内重要的轴线和城门对景,确定主要景观视廊、视域。重点保护自南门坎俯瞰街区的视域完整性,保证在苍坪山山腰南门坎上俯瞰街区的完整性,并通过设置南门遗址公园、南门坎观景平台、西门码头、街头广场雕塑等形式强化木城街-南门坎-南正街-青衣江这一重要的南北向视廊。 街区空间格局保护与建筑高度视廊控制图 3价值三:雅安多元宗教文化交汇地和传统商贸生活形态的代表地 街区内历史上茶叶商贸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文化并存,体现了雅安“相互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同时,作为雅安明清商贸发展的集中地,街区内传统民居至今保留了“上住下商、前店后坊”的生活形态,从现存典型传统民居院落来看,历史上也多为一进院落用作商铺等商业功能,二进院落用作茶叶作坊等生产功能,现今南正街等历史街巷仍然是居民购物、交流的社会空间。 规划对策:保障街区社会交往空间,引导传统街巷主导业态 兼顾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不同需求,在对街区现状业态梳理的基础上,按照恢复和提升的特色商业、引入现代生活的服务型商业、以及负面清单三方面对街区业态进行专项指引,并明确主导业态占街巷商业总量的比例均不低于50%。结合茶马古道文化、市井文化,优先发展利于展示传统特色文化和地方传统老字号,以及市民参与性强、低成本经营的商业文化活动,吸引年轻人口,提升街区活力。 同时,重点整治街区入口开放空间、街道开放空间和庭院空间,结合街头绿地、利用小型广场、展示牌等元素,突显茶马文化环境特色,延续街头交往空间。 典型开放空间整治图 4价值四:明清雅安地区川西传统民居建筑和明代官式木构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街区内传统民居的平面组合、穿斗式结构、两面坡小青瓦屋顶、大出檐悬山式屋面、粉白色墙面、茶褐色梁柱、木料本色精美雕刻门窗,具有典型明清时期雅安地区川西民居建筑特色,大出檐的坡屋顶形式也适应雅安“雨城”的气候特点。同时,街区内观音阁造型优美,结构精工,不见钉铆,大木构件全由桢楠制作,深受明代官式做法影响,是目前雅安市区唯一的明代古建筑,是四川地区明代官式木构建筑的典范。 规划对策:科学评估筛选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街区成片历史风貌 针对街区成片传统风貌缺失的现实风险,规划根据雅安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类型,综合考虑历史价值、建筑艺术和科学价值、环境区位影响、保存状况及潜在利用价值等因素,确定分级指标因子,建立传统风貌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街区内建筑进行地毯式梳理和评分,整理有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应保尽保,作为雅安下一批次历史建筑备选。对传统风貌建筑原则上不得整体拆除,保持建筑外观风貌特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保护与更新方式延续风貌,鼓励积极利用,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进行必要的维修改善和整治改造。 同时,街区内新建建筑以及需维修、改善及整治的现状建筑重点按照明清时期雅安地区川西民居风格进行控制,并对街巷铺装、街道家具、标识系统、店招店牌进行专项指引。 县前街典型街道界面整治图 几点认识 历史研究、价值判定是相关保护和整治类规划的基础。从街区到建筑单体,价值判定的不准确容易造成大拆大建、拆真造假等建设性破坏,导致街区原生社会结构的瓦解与文化景观的异化。在西南山地环境中,需尤其重视自然生态与建成环境历史演变的相互关系,注重历史事件(经济、社会、政治)对空间场所的改变。 底线思维前提下结合城市修补的精细化趋势。我国名城保护体系相对完善、规范,存量型相关规划中应有底线思维,明确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几条保护线中的为与不为。但简单地执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难以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历史文化保护经历了从点到面再到环境的过程,目前愈加重视严格保护的同时,对单个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面对复杂的产权分割,创新产权政策,激发公众积极性,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在街区保护、建筑更新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文图 易劲西部区域总部 项目分管:申翔副总规划师 负责:易劲 成员:江雪琴、杨超、辜立蓉、白亚萍、陈峥嵘、邱忠莉、晁阳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