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分中你将会看到: 独立战争中的社会大清洗 美国独立与建国中的残暴黑历史 华盛顿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华盛顿出卖同僚,排除异己 忽悠拉法耶特为美国而战 被吹捧上天的“萨拉托加大捷”是什么成色 防火防盗防大陆军 独立战争到底是谁和谁在打 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干的最多的竟然是屠杀印第安人 美国背着盟友法国与英国媾和 社会大清洗 各殖民地代表对于《独立宣言》的签字态度表明了北美殖民地内对于是否要造反脱离母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宣言》的签订则让殖民地内的每一个人不能再选择中立,必须选边站队,要么成为爱国者做一个美洲人,要么成为保皇派,继续做一个英国人。 爱国者与保皇派不再是具有冲突中的共存,而是进入到有你没我,生死相搏的状态。 7月4日,独立日之后,大陆会议造反集团开始用法律清除非爱国者,从肉体上清除保皇派与中间派,完成爱国者的纯洁性。而《独立宣言》中那句“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言犹在耳。 造反集团陆续颁布了《叛国罪法案》,《财产没收法》,《驱逐流放法》,《测验法》,在之后的几年中,进行了残酷的社会大清洗,清洗了至少1/3的人口,这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而这段美国极不光彩的罪恶史却始终被人为压制而不为人所知。 《叛国罪法案》:对联合殖民地发动战争,拥护大英帝国国王,或者给予敌人帮助及抚慰都为叛国。为敌军招募人员,加入敌人队伍,或者充当本地向导,都是死罪。约翰·亚当斯非常高兴地认为:“《叛国罪法案》让成千上万的人成为独立战争的支持者“。 《测验法》:要求公民们向其所在州宣誓效忠。不宣誓效忠的人将被剥夺投票权,禁止担任公职以及进行生产和做生意,一句话就是,“不宣誓,没饭吃”。 《独立宣言》中宣扬的人权去哪儿了?美国的独立与建国就是以血腥残暴的内斗开始的,哪里有什么人权。 随着爱国者对保皇派的清洗愈演愈烈,殖民地内的社会被彻底撕裂。儿子批斗老子,老婆不认丈夫,兄弟间各为其主,互相厮杀,这种似曾相识的场景在美国独立前就上演了,美国社会在已知的文献中是第一个因为主义路线的不同而丧失伦理纲常的国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明家和政治家合二为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一家,本杰明是爱国者,而他的儿子威廉,作为新泽西的最后一任皇家总督,则是死心塌地的保皇派领袖。约翰亚当斯就曾宣布,如果他的兄弟是一个保皇派,他会亲手将其送上绞刑架。而这么一段撕心裂肺,痛彻骨髓的历史却被人刻意掩埋了。有一种形象塑造的手段叫做“选择性披露“~ 在康涅狄格,15岁的沃尔特·贝茨因为出生在一个保皇派家庭,就被爱国者怀疑知道保皇派逃犯的下落而被抓捕。审讯者威胁要让他尝试各种死法,他们把沃尔特带到当地的一个盐沼,扒光他的衣服,将他的手脚绑到一棵树上,接下去的两个小时,就是让蚊子咬吸他的血。之后被鞭打20下后,进而受到在场所有人的折磨和侮辱。 纽约人洛伦达·霍姆斯因为被怀疑传送情报给英军,被爱国者们扒光了衣服,然后被拖到会客室的窗前,将她的身体赤裸地展示给人群,之后一位大陆军士兵让洛伦达脱鞋赤脚,然后从火上取来木炭,用力把她地右脚踩在炭上,直到把她地脚烧焦为止。 美国独立后的数年间,爱国者就这样用各种残暴手段肃清美国的社会。导致了大批居民离开家园,逃亡英军驻地纽约,查尔斯顿,以及萨凡纳,其中很多人离开了美国,再也没有回来。剩下的人里,有1.9万人加入保皇派军队,与英军并肩作战,还有数千人自愿成为游击队战士。 回到战场,莱克星顿枪声之后,大陆军仗着人多势众,包围了波士顿,但也只是包围,大陆军还没有实力进行攻坚战。英军在与大陆军对峙了11个月后,威廉·豪将军率领英军退至加拿大进行修整。造反集团把英军的战略撤退当作大捷大肆宣扬,却不知道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豪将军退到加拿大后养精蓄锐,与其哥哥另一个豪将军带领的英国皇家海军共同制定了作战计划。计划的内容是豪率军攻占纽约,控制哈德逊河的入海口,再沿河北上,占领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加拿大总督再率军南下,完成对新英格兰地区的合围。灭了新英格兰地区的大陆军,就灭了造反势力的主力,到时再分化瓦解其他殖民地,从而剿灭北美叛乱。 纽约之战,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还沉浸在占领波士顿的膨胀之中,竟然在没有海军的情况下,选择在长岛和曼哈顿这样的死地不自量力地想要与英军进行阵地战,结果皇家海军一阵炮火,英国陆军带着德国雇佣军一个冲锋,就攻破了阵地,让大陆军显出了乌合之众的真形。就这样,阵地战变成了追杀战。纽约一战,大陆军从2万人打成了3千,搞得华盛顿闹着要自杀。如此大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原因,更是社会上的。纽约是个纯商业城市,保皇派居多,并且这里的人非常现实,谁给好处就帮谁,大陆军完全失去了情报上的优势,反倒是英军从纽约人那儿获得了大量关于大陆军的情报,在整个独立战争中,纽约成为了英军最重要的据点。华盛顿因此认为纽约这个他的伤心之地是世界上最邪恶的城市。 逃出升天的大陆军3千残兵躲进了宾夕法尼亚的森林,大陆军官兵通过这一战总算了解了这个衣冠楚楚仪表人才的弗吉尼亚奴隶主是啥水平了,大部分军官都对华盛顿表达了失望与不满,连华盛顿的部下和亲信都表示对华盛顿的军事能力表示质疑。而在费城的大陆会议知晓了战况后,开了一个类似遵义会议的小会,总结清算了华盛顿所犯的“左倾”错误:政治上,华盛顿的“城市中心论”,坚守大城市,企图实现一个殖民地与多个殖民地的首先胜利,进行形成北美全殖民地的胜利;军事上,先是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后又转为拼命主义和逃跑主义,导致大陆军受到重大损失,给造反集团的造反大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听取了大陆军军官们的反馈后,大陆会议开始讨论由军事素养和军中威望都强过华盛顿许多的李将军来代替华盛顿。应该是遭到了弗吉尼亚代表的反对,毕竟大陆军不由弗老大的人掌控兵权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毕竟弗老大的财力,人力,势力摆在那儿。替换华盛顿的决定也就被暂时压了下去。 接着,幺蛾子出现了,掌握情报优势的大陆军和拥有高度军事素养的李将军竟然被英军突袭俘虏了。这里有没有什么政治斗争的阴谋,没有证据也就不能瞎说了。没有了竞争对手,加上弗老大的威势,华盛顿的总司令位置也因此暂时保住了。经过这次折腾,造就了以后华盛顿善待下属的口碑,他宽厚对待打败仗和犯错误的将领,能不处理就不处理,不为别的,因为他自己就犯过很多错,打过很多败仗,自己都这样,还有什么资格去处罚别人。 此后,大陆军吸取了纽约之战的经验教训,不再与英军正面对抗,跟英军玩起了躲迷藏。大陆军的目标不再是与英军战斗获得胜利,而是尽量让大陆军活下来,等待国外势力的介入以改变战局。 再说英军这边,豪家兄弟没有乘胜追击,把大陆军彻底剿灭,却搞起了英国绅士那套,想要威服造反集团,玩起了七擒孟获那套,本来努下力,就可以吃掉大陆军,却打打停停,点到为止。如果豪家兄弟能有蒋委员长一半的剿共精神和决心,那大陆军早就完蛋了。英军这种手下留情做法的可能的解释是,英国还是希望各殖民地回心转意,主动投降。 拉法耶特 年6月,北美大陆来了一个法国贵族小伙,拉法耶特侯爵。拉法耶特的妻子是第五代诺阿伊公爵的女儿玛丽,由此进入法王路易十六的核心圈。拉法耶特的祖父,伯父,父亲都在对英国的战争中阵亡,对英国的仇恨与对战争荣誉的追求促使他来到了北美。 拉法耶特到来的消息传到了大陆会议那儿,汉考克是喜出望外,正琢磨怎么跟法国搭上关系让法国参战呢,没想到法国人自己上门了。一阵热情款待之后,费城大陆会议做出决定:“根据拉法耶特光辉的家族历史,他被授予大陆军少将军衔。”.这是当时大陆军中的最高军衔,华盛顿作为大陆军总司令,直到年才被授予中将军衔。到了大陆军,华盛顿这位平时都不与人握手的高贵绅士,直接拥抱了年轻的拉法耶特。华盛顿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拉法耶特的到来让他看到了法国介入战争的希望,绑定这个法国贵人,自己的总司令位子也能坐稳了了!由于年纪的差距无法拜把子做兄弟,那就做义父义子吧,于是,在一顿忽悠之下,这个涉世未深的拥有光辉家族史的法国小侯爵成了弗吉尼亚农场主的义子,祖宗在天有灵一定被气死。拉法耶特不知道,他这个华盛顿的便宜义子未来成就了北美这群反贼的造反大业,却直接导致了之后的法国大革命,让法国陷入几十年的动乱中,而他所帮助的反贼们,在成就了造反大业之后,却一脚踹飞了法国,与法国的宿敌,他自己的家恨的英国重新牵手谈起了恋爱。 拉法耶特被华盛顿照顾得好好的,他这个法国毛头小伙哪懂得世间的凶险,不久就被华盛顿这个北美老流氓彻底给征服了。拉法耶特来北美是要来带兵打仗的,结果在华盛顿的安排之下,他的主要工作不是打仗,而是想办法劝说法国参加北美对英国的战争并努力争取法国的军事物资援助,拉法耶特没有辜负这位便宜义父,从法国搞来了大量的军援,大陆军的武器辎重90%由法国提供,要是没有法国的军援,大陆军也只有拿着锄头斧子跟英军打了。 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到了年的秋天,发生了史书和教科书中提及的萨拉托加大捷,大陆军干掉了英军的人马。西方的史书和我们的教科书中把萨拉托加大捷大书特书,大宣传特宣传,把这场胜利称之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但实际上这场战斗既不是独立战争中军事上的转折点,也不是独立战争中政治上的转折点。 首先看是否是军事上的转折点。 萨拉托加大捷是一系列战役中的一场战役,先是费城战役,威廉·豪将军仅一个避实就虚的战术就迷惑住了华盛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整个费城,这座大陆会议的所在地,当时邦联的首都,大陆会议逃到了宾夕法尼亚的约克镇,而华盛顿带着残部逃进了费城附近一片叫福吉谷的森林中;接着才是萨拉托加战役,柏戈因贪功冒进,在萨拉托加被大陆军将领盖茨的军队包了饺子后投降,损失了英军;最后是日耳曼镇之战,盖茨的军队先是占了先机,但最后被英军反转打退。三场战役中,英美都是一胜一负一平。萨拉托加的大捷是以失去费城为代价的,英军输了一场战役,但占据了邦联首都费城,赢得了政治上的胜利;而大陆军虽然赢得了一场萨拉托加战役,却失去了首都费城的,政治上是失败的。虽然英军损失了大量的人员,但马上得到了补充,大陆军与英军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因此战而发生改变,英军仍然对大陆军持有碾压的军事优势。独立战争中的军事态势的改变是由法军的介入而发生的,所以军事上的转折点不可能发生于大陆军与英军之间的战斗。 真正军事上的转折点是法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欧洲近海进行的韦桑岛海战,法国海军在此战中重创了英国海军,打破了英军对北美殖民地的海上封锁。从此以后,法国得以向北美派兵,并将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美。此战之后,西班牙与荷兰也对英国宣战,袭击英国的物质补给船,在海上补给线的绞杀战中英军共损失了条运输船。战争打的是消耗,这此消彼长的物资供应一举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并且此战宣告了独立战争由一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内战升级成了多国参与的欧洲战争的延续,战争双方的阵营变成了如下的格局: 从双方阵营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北美殖民地引进了他们母国的宿敌获得的,这跟儿子引入老子的敌人来一起打老子有什么区别。 再论是否是政治上的转折点。 独立战争政治上的转折点在于这场冲突参与者的扩大,既法国参与到这场冲突中来,改变了力量的对比同时也改变了战争的性质。确定法国何时参与到这场冲突中是确定转折点的关键。法国决定是否要参与到这场冲突中必然有其大国利益的考量。 “七年战争”之后,法国得到了难得的十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本应该继续励精图治,丰盈国库,恢复国力。并且,北美殖民地内让英国与叛贼们斗得不死不活,互相牵制,形成持久对峙是对法国最有利的,一个统一的殖民地,无论是英国治下,还是一个独立的美国都不符合法国的最大利益。 对于法国来说,北美殖民地的三种状态分别对应法国的上中下三个依次减少的国家利益: 上:北美殖民地持续与英国进行内讧,损耗双方的实力,最后法国坐收渔翁之利,取代控制殖民地。 中:帮助北美殖民地获胜独立,英国失去北美殖民地,法国取代英国成为殖民地的最大贸易伙伴,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下:北美殖民地独立失败,重回英国的统治。 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持续地进行内战最符合法国的利益,而造反集团被剿灭或被招安,殖民地重回英国的统治是法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法国首先要确认的是北美殖民地是真的反了,决心脱离母国英国,还是小打小闹,跟英国进行讨价还价,最后还是回归母亲的怀抱。因此《独立宣言》的发布是政治上的转折点,它让法国确认了殖民地的造反集团是真的要反了。确认了殖民地是真的造反了,那接着就要选择介入的时机。上策当然是等着双方耗得差不多了,这时才是最佳的出手时机。当然前提是造反集团不能被英国先给剿灭了。于是,法国开始对大陆军进行军事援助,这在大陆军在萨拉托加战役时武器装备的90%来自法国就可得到印证。所以,独立战争中政治上的转折点是《独立宣言》的发布,宣言本身不仅是宣告殖民地脱离母国英国的统治,更是告诉欧洲列强,殖民地是真的要跟英国分手了,你们别犹豫了,快来帮我打英国人吧~ 华盛顿的危机 萨拉托加大捷更是给了华盛顿一记响亮的耳光。自己这个总司令丢了首都费城,逃进了树林子,由于是仓皇出逃,手下的士兵们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周围虽然有很多富裕的农庄,但盛开的自由主义之花让农户们选择把粮食卖给费城里的英军挣英镑,也不卖给大陆军,因为大陆军支付农户的是大陆会议发行的无人认可的纸币。但大陆军饿得不行了,只能强买了,扔下一叠欠条扛着粮食就走人,以至于周围的农庄设置了哨岗,防火防盗防大陆军,完全没有了宣传中的军民一家,殖民地人民赞成拥护独立的样子。而由盖茨将军指挥赢取的萨拉托加大捷的消息一个月后才从大陆会议那儿转到华盛顿---大陆军总司令这儿,而不是由作为副司令的盖茨上报给总司令的华盛顿。一个大捷,一个大败,两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华盛顿感受到了危机。事实也是如此,大陆会议那儿的新英格兰代表提议让盖茨取代华盛顿成为大陆军的总司令,统领全部大陆军。好在华盛顿树大根深,弗吉尼亚代表们当然全力支持他们的代言人华盛顿,要知道那时北方新英格兰的战争物资可是由富裕的南方弗吉尼亚供给的,加上拉法耶特这位法国义子的支持,这事也就不了了之。经过这次危机,华盛顿加强了对大陆军的控制,大陆军逐渐成为了“华盛顿的大陆军“用盖茨替代华盛顿与之前用李替代华盛顿不仅是军事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是弗吉尼亚和马萨诸塞这两股最大的政治势力争取造反领导权的问题。这两股势力的争斗在南北战争中得到了总爆发。 历史再次证明了威胁到华盛顿地位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挺过了危机之后,华盛顿是不能容忍盖茨再立新功,功高震主了,于是令盖茨在年和年统领波士顿驻军,这就相当于把盖茨从战争的一线调到了二线,因为波士顿那儿虽然重要,但却是个处于守势的地方,守住了是本分,守不住就是过失。 大陆会议对于大陆军成为“华盛顿的大陆军”表现出了担忧,决定要平衡华盛顿在大陆军中的势力。在美国这种纯种资本主义体制下,是不会允许出现一个拥有绝对的权力的领导人的,因为圣父(资本主义)是不会允许出现一个权力可以凌驾于神(资本)之上的人物的。这个体制就是为了圣子(自由主义)而生的,是极力避免个人拥有超越神(资本)的权力的情况出现的。 于是,年,被压制了两年的盖茨在大陆会议的支持下再次出山,来到了南方主战场。但久经战阵的盖茨率领的一支三千人的军队却在卡姆登战役中意外遭受惨败,仅有七百多人跑了出来,盖茨被传竟然抛下部队带头逃跑,因此而名誉扫地,至于这里面有什么阴谋已无法查证。战后,盖茨曾经先后两次要求就他本人在卡姆登的作战指挥召开庭审,以洗清其失利罪名,然而未果,不得已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独立战争结束结束后,他释放了自己的全部奴隶,也许这就是他对于同是弗吉尼亚出身的华盛顿的无声的抗辩。就这样,继之前的李将军之后,对于华盛顿有威胁的盖茨将军也出局了。 法美联盟 对于大陆会议造反集团来说,仅仅法国的军援是不够的,只够大陆军苟延残喘,法军的介入才能有赢得战争的希望。让法军尽早参战成了造反集团的首要目标。 在欧洲的北美殖民地代表富兰克林,放出风声威胁法国,如果法国再不参战,殖民地就将放弃战斗,接受英国的招安,而这正是法国最最不想要的结果。而在大陆军中,华盛顿也督促他的义子拉法耶特尽力促成法国参战。于是,对于北美殖民地放弃造反,重回英国怀抱的威胁,加上拉法耶特的全力劝说终于让路易十六下定决定,去北美再与英国打一场。 法国于年2月法美签订《美法同盟条约》,《条约》分两项:友好通商条约与军事同盟条约。《美法同盟条约》对于美国实在是太重要了,简直就是天降甘露。世界上终于有一个大国承认自己造反合法化了,独立地位终于有人承认了。条约还规定,在未得到另一方首先予以同意的情况下,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不得与英国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法国将根据条约,保证美国的独立,承担了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援助北美独立战争的义务,并允诺“不要求英国在北美大陆的任何领地,并同意战争结束后,英国所占有的土地划归美国。相应的,美国承担了保证法国拥有目前在美洲的领地,以及保证他根据未来条约可能拥有的领地的义务。不得不说,法国人给与这伙叛军的条件真的是非常的优厚,甚至可以说是败家的。 年3月,法国对英宣战,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发展为国际战争。接着法国一招呼同样被英国坑过的西班牙和荷兰,这两家也相继参战,三家同仇敌忾,一起向英国复仇。美法关系正式进入蜜月期,拉法耶特俨然成为了美法两国中最靓的那个仔,而拥有拉法耶特义父头衔的华盛顿也坐稳了他的大陆军总司令位置。 法军的参战直接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英军从对大陆军的剿匪战变成了对法军的攻防战,在剩下的5年独立战争中,英法成为了主角,他们在陆地上打,在海上打,说是美国的独立战争,其实就是北美版的英法战争。独立战争中最后一战的约克敦之战,其实也是法国人打的。在切萨皮克湾海战中,法国海军把英国海军打回了纽约,让列克敦成为了孤城,直接导致英军在法美联军的海陆围攻下投降。 这期间的大陆军彻底在自己家门口成为了配角,偶尔赢上这么几仗,就要大书特书,为了彰显大陆军的英勇伟大,那就需要隐藏法军的存在,不然大家一对比这么一看,就要怀疑独立战争到底是谁在打,大陆军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在八年战争中,大陆军和爱国者有~人战死,而英军战死约2万人,法军战死约3万人。从这组数字,就可以看出这场战争到底是谁在打。 华盛顿的大陆军在战争期间都干了些啥呢? 总体上大陆军干了干了以下几件事情, 1)搞情报,刺探军情。大陆军派遣进英军和策反的间谍数不胜数,连英军统帅豪将军晚上跟哪个女人睡一起都了如执掌,华盛顿俨然成了北美的戴笠 2)搞暗杀,搞绑架,搞恐怖袭击。大陆军经常绑架英军军官以换回被俘的大陆军军官。。最经典的就是成功打入叛将阿诺德身边的间谍,可惜大陆军在他外出散步的地点设伏动手的时候还是让阿诺德给发现跑掉了,这行动执行得跟大陆军打仗一个水准。 3)英军正面打不过,就搞游击袭扰。战争中,大陆军使用的手段卑劣,他们用旧钉子和其他铁片作为火枪弹药,专打英军士兵的腿,不求打死他们,只要他们残疾,成为英军的负担。 4)打不过英军,就去杀戮印第安人。年先后发生了针对印第安人的怀俄明大屠杀,纽约东部的樱桃谷大屠杀。年,沙利文将军率领大陆军讨伐易洛魁部落,华盛顿为此次战役设定的目标为:彻底摧毁印第安人的居住地,毁掉他们地里的庄稼,并防止他们再次种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支大陆军摧毁了41个印第安城镇,整个易洛魁部落的屋舍被夷为平地。大陆军士兵们在军官的授意下,劫掠印第安人的所有财物,从毛毯,衣服,动物皮毛到生活用品和家具,抢完则把剩下的物件连同房屋付之一炬。他们针对的不是士兵,而是普通的印第安原住民,他们的目的不是战胜印第安人,而是要灭绝印第安人。为了达到次目的,大陆军不仅抢走了印第安人的牲畜,还抢走印第安人所有的粮食和来年的种子,甚至连田里的庄稼和果树也全部毁掉。更骇人听闻的是,大陆军不管老少妇孺,不留活口,整个战役期间,总共只抓获了4名印第安人妇女俘虏,这是赤裸裸的种族灭绝!历史学家佩奇·史密斯回忆称,沙利文的这支大陆军是“美国历史上焦土政策最残酷的以此运用,只有年美国内战中的“谢尔曼向海洋进军”事件可以媲美“。这群士兵的还是没有人性的,跟日本小鬼子没啥区别,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位奥内达加首领讲述了当年的故事:“除了年轻妇女之外,他们把镇上所有的妇女和孩子都杀害了,而这些年轻妇女则被带回,受到士兵的玩弄,玩过以后再被以更加令人耻辱的方式杀死”。相对于白人,印第安人从不强奸或者攻击女性俘虏。在那时,白人在对印第安人的战斗中将印第安人的头皮带回家几乎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几位美国继者也记录了一位大陆军军官平静地描述自己将两名死去地印第安人“腿部的皮从臀部剥下,用来做靴子的靴筒;一双给少校,另一双给我自己”。还有一次,几个大陆军士兵将一位老妇女和一个跛脚的小男孩活活烧死,因为他们无法被当成人质。谁是文明人,谁是野蛮人,不该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来评判,穷人可以是文明人,富人当然也可以是野蛮人。 印第安人通常是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的,为什么印第安人愿意屈从跟随英军去跟大陆军作战呢?而大陆军为啥不去打英军,而是热衷于发动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呢?当然还是因为土地。 不管是在战争期间还是战争结束后,大陆军的将军们都时不时想着回到他们屠戮干净的印第安人的土地来宣告自己的对土地的所有权。年夏天,华盛顿对纽约边境进行了一次英里的勘探之旅,对土地和航道进行评估,并与当时一同参与易洛魁之战的州长克林顿一起在奥里斯卡尼以惊人的低价,购买了英亩土地。原来之前在战争中搞“城镇毁灭“就是为了获得印第安人的土地。 其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发起易洛魁战争表面是为了打击印第安人,实际上就是为了掠夺土地,这就是为什么华盛顿在战前就指示沙利文:“彻底摧毁印第安人的居住地,毁掉他们地里的庄稼,并防止他们再次种植。“这种操作对于华盛顿这种军头出身的种植园主来说绝对是常规的操作。其实早在年,作为勘探员出身的华盛顿,就常进行这样的操作,他作为军事指挥官不仅为自己,也为弗吉尼亚的大佬们获取了大量的土地,这也就是华盛顿为什么在弗吉尼亚如此受人爱戴。客观地说,华盛顿地发家史,就是一部抢夺印第安人土地的历史。 《巴黎条约》 约克敦的战败让英国看到在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的军援与参战下,靠武力已不能消灭北美殖民地内的叛乱分子,再打下去,会让英国背上巨大的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连年的战争让贸易停顿,国内的工商业损失惨重,只要战争还继续,资本家们就没法做生意赚钱。 在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政坛由两股势力把持,一股是代表土地贵族的托利党,属于保守主义,在外交上具有侵略性和帝国主义倾向,另一股则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属于自由主义,在外交上主张和平与自由。托利党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认为土地是财富的来源;辉格党则是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认为商业贸易是财富的来源。托利党与辉格党就是这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和发展路线的代言人,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意识与理念上的。 是英军打不过美法西荷联军才和谈的吗? 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分离分子在叛乱初期多次挑衅后的妥协让步,与剿灭叛乱的犹豫不定和慢动作就是因为在英国国内托利党和辉格党对于如何处理北美殖民地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约克敦战役失败之后,托利党内阁下台,辉格党上台执政,直接促成了英国改变了对于北美殖民地的政策变化,放弃了原来托利党的对于殖民地的占领控制和剿灭叛乱分子的政策,而改为与叛乱分子进行和谈获得和平,从而恢复商业贸易的政策。这才有了之后的《巴黎条约》。 所以,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非英国在北美战败而被迫和谈,而是英国国内政局变化导致了对殖民地的外交政策的变化。说是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是不符合史实的,美国的独立是英国主动放弃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从追求封建主义下的土地控制变化为追求资本主义下的商业贸易利益。在各交战方中,不仅英国在战争上消耗巨大,法国,西班牙与荷兰也同样如此,再打下去不符合各方的利益,尤其是法国,战争让法国财政赤字膨胀,负债累累。大陆会议这边也好不到哪里,殖民地的资本大佬们因为战争也损失惨重,大陆军更是穷得叮当响,连军饷都发不出了,逼得华盛顿甚至策划绑架乔治三世在纽约的小儿子以换取赎金改善大陆军士兵的生活。事实上,在停战言和之前,英军仍占有着军事上的优势,这不仅是在北美,更是全球的,此时英国的国力正如日中天。英军在北美仍有3万士兵,超过大陆军与法,西,荷联军的总和,甚至在和谈进行中,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的圣泰斯海战中还大败了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在约克敦海战中击败英国海军的法国海军上将格拉斯也成为了英国海军的俘虏。在年,英国在印度占领了荷兰的所有贸易据点,并把巴东,苏门答腊与斯里兰卡的荷兰据点统统给拔除了。 在各方都有停战谈判的意愿之下,各国派代表到巴黎展开了和谈。和谈的主角则是英国,法国与美国。根据之前法国参战时与大陆会议在年签订的《美法联盟条约》,美方不能没有法国同意的前提下,单独与英国缔结条约,也就是说美方与英国缔结条约必须由法国首肯,不然法国帮大陆会议打英国就成了被忽悠得冤大头了。因此美国代表在和谈前同意在和谈时须听从法国外交达大臣的指示,与法国站在一边。 可让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打老子的逆子讲道义与信用是不现实的。就在法国的眼皮子地下,美国抛弃了帮助了自己获得独立机会的盟友法国,与英国开始了密谈(其实英美背着法国勾勾搭搭,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大陆会议与英国的辉格党人早就勾搭上了,就等着辉格党人上台改变对美的外交政策了)。由于英国自由主义的辉格党人的上台,英国放弃了领土的诉求而只要求商业贸易的利益,英美很快就达成了协议,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给与美国大块土地,让美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美国将保证英国在美国的经济利益。英国这么做完全是把与其同盟的印第安人给卖了,这就是默许美国去屠戮抢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啊。不得不说,英国这个老子对于逆子美国真的是不错,两人的作风是一脉相承。最冤的则是法国了,美国与英国私下达成了协议的事,法国还被蒙在鼓里。最后当美国代表富兰克林厚着老脸通知法国外交大臣美国已背着盟友法国,同英国达成了协议时,可以想象那位法国外交大臣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法国人直斥美国太不要脸,而七十岁的富兰克林却厚着脸皮威胁说,都这样了,要是法国反对的话,那美国只能去跟英国好了,那美法友谊也就结束了。对于这样的背信弃义与无赖行径,法国真的是亏大了,花了钱,出了人,帮你美国打走了英国人,现在却翻脸不认人了,不仅没有领土的补偿,连商业利益也给了自己的仇家英国人。但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总不见得继续打吧,要打的话,就是法国跟英美联盟打了。 年9月3日,《巴黎条约》签订,标志着北美殖民地的造反集团获得了造反大业的胜利。 似乎在巴黎签订的协议,就没有几个好协议。 (未完待续)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二)---造反之路(下)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二)---造反之路(上)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二)---造反之路(序)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一)---圣子与私圣子的诞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anzx.com/yasly/92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