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张良曾是《南风窗》杂志的副总编辑,报道财经和时政类新闻。他于年结束10年的记者生活后,和朋友共同创立了一家公关公司,他是上海分公司的CEO。

年是张良进入公关工作过渡期的第二年,“还做的挺得心应手的”。

年5月12日,在上海最繁华的人民广场来福士广场边上,张良正和客户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开会。下午2点28分,他没有觉察出任何动静。两千公里外发生的一切离他似乎很遥远。

和地震扯上关系源于当时的客户。张良建议客户资助出版一本记录地震的文本,“不仅能获得良心的平衡、责任感的展现,还可以提升知名度,”张良说。

但客户对此毫无兴趣。联系过的潜在作者也都认为“没有太大价值”。

年5月19日,全国默哀日当天,张良到上海人民广场参加默哀仪式前买了一本《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以及四川公路里程图,“他们决定不干的时候,我就想自己干。”张良说。

年到年的一年时间,张良利用周末时间往返上海和映秀进行采访。经常是在一个周五傍晚,他穿着一身正装和皮鞋上飞机,下飞机换上登山鞋和户外装。

后来,张良干脆辞去了公关公司CEO的工作,全职写作。

他当时对照的文本是记录二战的经典著作《最长的一天》,以及还原“9·11”内幕的《巨塔杀机》,前者用了10年时间,后者用了5年时间完成写作。

年,写作不到3年,张良将《汶川地震小时》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

但这只是一个半成品。

原计划记录整个四川灾区,最后仅限于映秀镇。

原计划记录更长时间,最后只记录了震后7天。

原计划采访人,最后只有余人。

张良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因为继续采访下去,或者换成另外的个采访对象,得到的故事也会大致相同。”

《汶川地震小时》选在了一个讨巧的时间点出版,年5月——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的一个月,同时也是汶川地震五周年。

这本书为张良赢得了年腾讯网“时代知行者”的荣誉,同年和他一起获奖的还有王石、资中筠、沈志华等。

那一年,张良44岁。

年,张良在《汶川地震小时》新书发布会现场

而后,为张良带来更多曝光的是他创立的泉源高中实验班。

年,在收集了全国多个教育创新案例后,张良在江苏茅山村租了一套房子,招收了6个学生,用他认为更“正确”的高中教育方式进行小班教学。中央电视台曾派摄制组跟拍了他半年。

他对这一职业转折的描述近乎完美,“地震中最后决定你活下来的,基本都靠心理因素,所谓‘内心的力量’撑下来的……我当时就想是不是有什么方法,比如以教育的方式系统地培养和激发一个人内心的力量,这对我最后选择教育是一个很大的促动力,”张良说。

年张良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同年,这个略带理想主义色彩的实验学校因为无法取得独立办学牌照而戛然而止。

办学停止后,张良的重心转为向全国的中学输出课程设计和线上教育平台开发。最近两年有关他的新闻,也都是以“泉源高中实验班创始人”或者“爱卡的米教育有限公司CEO”的名字出现。

10年后,张良和汶川地震没有任何关系了。

年,张良出版《汶川地震小时》的那一年,也是他10年内最后一次回映秀。

穿着户外装的张良在汶川进行采访

“地震后两三天下来,我就感觉这一次的事件,远远超过了我过去十年做新闻所碰到的任何一个事件。

年的报道,有很多跟以前的媒体操作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之前中小规模的灾难性事件,各种报道的纪律约束是非常严格的。但这次地震的报道,首次那么大规模的、彻底地开放给媒体。当然有可能是管理部门当时还没回过神来,因为也超出大家的经验范围了。

这个“大尺度”体现在记者可以到达灾区的任何地点,发出报道,甚至也涉及到敏感的军队调动,很多都是第一时间,几乎以直播的形式全方位展示。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当时正投入在做公关工作。地震后三四天我就给客户建议了一个项目,就是现在很有名的七天连锁酒店。年七天连锁酒店刚创办没几年,因为钱很少,地震只能捐出几十万。当时那个氛围下,捐万媒体都不会报道,它的几十万显然不会有任何媒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anzx.com/yasrk/134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