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有感 今年十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各地正掀起一个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热潮。年5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建川博物馆“红军长征在四川纪念馆”的开展仪式,央视名嘴敬一丹自告奋勇义务担任仪式的主持,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先生激情演说,给参加仪式的干部群众和军人讲述了筹建红军长征在四川纪念馆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其中,他讲到了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在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的率领下,长征途经乡城时,桑披岭寺院纳瓜活佛号召全县僧俗群众积极为红军筹粮草、马匹,护送伤病员,和红军在乡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保护宗教寺院,给乡城人民留下的美好印象的故事,当我在纪念馆内看见萧克将军、王震将军、张子意主任年5月率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六军团到乡城,赠予乡城县桑披岭寺院的锦匾时,勾起我对往事的追忆。年5月15日,乡城县首届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城纪念活动的许多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年乡城县委旗帜鲜明的提出通过开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乡城活动,对全县干部群众进行一次继承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活动。时任县委书记洛绒吉村、县长青珠对这次纪念活动高度重视,县上成立了乡城县首届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城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并确定由乡城县政协副主席钟吉泽仁和我(时任乡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具体负责纪念活动宣传、大会游行和文艺汇演的组织策划工作和红军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要成功举办纪念活动,筹备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寻找到红军当年赠送给乡城桑披寺的文物。 一、红军锦匾的由来 在纪念活动筹备过程中,红军当年赠送给乡城桑披岭寺院的文物能否找到成为关键。当从桑披岭寺院管委会得知当年红军长征路过乡城时,为感谢乡城僧俗群众对红军在乡城休整的七天中给予无私、热情的帮助和大力支持,曾向寺院赠送了锦匾、银锭、银壶和枪支等。现在锦匾早已不知去向,只知道年云南部队(当地群众对当时参加平叛的解放军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二六团的习惯称呼)带回云南了。 年5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萧克、王震的率领下从云南中甸县(现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出发,向乡城挺进,14日抵达乡城县城,乡城桑披岭寺院喇嘛前行至边边哨村手捧哈达迎接红军。在此之前,云南省中甸县归化寺(今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院)的乡城籍僧侣派人到乡城桑披岭寺,告知红军在经过中甸县时对寺院、百姓秋毫无犯,以及红军要路过乡城北上的消息。得知红军要路过乡城的消息后,桑披岭寺院主持格松和乡城县冷龙沟村头人彭措大吉等人权衡得失,决定不但不与红军作对,而且还要热情迎送。为迎接红军的到来,他们以各种借口将国民党乡城县县长伍进修及县署人员支走。同时,派出各路人马,告知四乡百姓,不准向红军开枪。 由于不了解红军,当时寺院大多数僧侣都躲避到远处,就选出数位扎巴留守和迎送红军。按照藏传佛教仪轨,扎巴要升位格隆,必须到拉萨布达拉宫深造,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升为格隆。桑披岭寺院当即决定,留守寺院的扎巴,只要顺利完成平安迎送红军的任务,不必到拉萨深造即可升职格隆。红军走后,这些扎巴都被升职为格隆,当地僧俗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共产格隆”。 年5月14日,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进驻乡城县城,37岁的寺院活佛纳瓜立即带领留守僧侣远行至离县城5公里处的边边梢村迎接红军,向红军敬献哈达和青稞酒,并热情地将萧克、王震等红军将领迎进桑披寺内,随即在经堂外的跳神场举办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同时热情挽留红军将士扎营寺院内。红军模范执行民族宗教政策,选择在附近的色尔宫、阿央仲、奶奶仲、登仲等村宿营,桑披岭寺及县城周围群众的房屋内都住满了红军。亲历者诉说,红军是神兵,他们到乡城后,枪不响,鸡不鸣,狗不叫,麻雀也安宁。这样的传说,印证了红军严明的军纪和优良的作风。红军严明的军风军纪令寺院喇嘛和周围群众深受感动,桑披岭寺住持格松和冷龙沟村头人彭措大吉等人,立马动员全县僧俗群众,赶紧从躲藏的山上,下山回家,主动把家里的粮食送到寺院卖给红军。为方便群众卖粮,红军还给送粮的民众专门开具了写有“兹有番民运粮进城,各处哨线应准予出入,并不能扣留粮食及私行擅卖”的路条(年乡城县在征集红军文物时,就征集到一张红军路条,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存放在城县档案馆)。一时间,筹粮热潮风卷乡城,就连距寺院80多里的同堆、达根等地的群众也纷纷用骡马驮粮进寺。在红军休整的短短7天中,各地群众运送到寺院里的小麦、大麦、青稞、荞子、酥油等堆得像小山一样。 红军在乡城县休整的七天期间,召开了军事动员大会,在桑披岭寺院外的空旷地带(原县粮食局和文化馆外的一棵大杨树前)王震将军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政治报告。红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抗日主张,与乡城僧俗群众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为感谢乡城僧俗群众的支持和帮助,红军特向桑披寺赠送了一面红色锦匾和银壶、马蹄银、枪支等礼物,以示感谢。5月20日,在各界人士和藏族民众的热烈欢送下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官兵离开乡城沿硕曲河继续北上。 年3月28日昆明军区命令14军42师团奉命开往乡城平息叛乱,4月4日,解放军进驻乡城,直到年平叛结束。这期间,部队发现桑披岭寺院里红军留下的文物,出于保护的目的,便把悬挂在桑披岭寺院经堂内的锦匾带走,存放在云南昆明军事博物馆内,但对乡城人民和桑披岭寺院而言,从此不明去向。 年,钟吉泽仁得知当年平叛部队的宣传干事、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和团团部秘书罗云是当年在共同征集并经手报送红军文物的人。他找到饶阶巴桑,巴桑告诉他,当年悬挂在桑披寺经堂内的锦匾由他和罗云交回师部,现存放在云南省军事博物馆。 他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县委根据这一情况安排时任县政协副主席的钟吉泽仁同志和乡城县志办主任赵一新同志、县宗教局局长麻里土登同志负责寻找红军给桑披寺的文物。年9月至11月,他们一行三人赴昆明,走访、收集当事人的证言证词。在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省军区副政委泽仁翁登,迪庆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斯郎吉村、政协主席尼玛以及饶阶巴桑、罗云等领导和老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云南省军区干休所找到了当年率部队到乡城平叛的张副师长。张副师长得知来意后,写下一份证明:“锦匾是我令巴桑等人从寺院取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丢失。部队撤回后,我及时将锦匾移交到了驻下关市的师部、军部,后来由省军事博物馆收藏。” 钟吉泽仁立即找到当时正在昆明服役的乡城籍军人向学马(原甘孜州公安局副局长、特警支队长)在向学马的帮助下,终于看到了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将军和政委王震将军(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担任国家副主席)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当年赠送给乡城县桑披岭寺院的锦缎匾,题头是“给定乡喇嘛寺暨番民”(乡城因清朝末年四川都督赵尔丰平定乡城而起侮辱性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改为现名)主题“扶助番族,独立解放”落款“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这是当年为了答谢桑披岭寺院和定乡(乡城)人民对红军的支持,六军团主要领导人在红色绸缎上署名后赠送的。 几经周折,年11月,流失了多年的锦匾重新回到乡城。如今,这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存放于乡城红军长征纪念馆。 年12月,乡城县委、县政府立即决定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青珠、副县长格绒多吉带上红军锦匾率队赶赴北京拜见萧克将军。青珠一行在北京住在地下室简陋的旅店里,足足等待了一周后,在老红军天宝的协调、帮助下,到萧克将军驻地拜见了将军(我后来根据青珠和格绒多吉的回忆,在《甘孜报》汉文版发表了萧克将军接见青珠一行的长篇纪实文章)。时隔五十多年重见锦匾,萧克将军非常激动。他高兴的回忆起年5月长征途经乡城的往事,连声说:乡城是个好地方!乡城人民好!并关切地询问乡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当青珠和格绒多吉汇报说,乡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并表明乡城县委、县政府准备举办首届“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城纪念日”活动,以此教育藏汉干部群众不忘党恩、铭记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反对藏独分裂势力,加强民族团结。请示将军什么时间为好?萧克将军当即作答:“时间就定在每年的5月15日吧”,萧克将军还欣然提笔为乡城红军长征纪念馆题写馆名,同时,为纪念活动题词:“红军长征到乡城,藏汉相处日相亲。” 年1月,中共乡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决定,每年5月15日为“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城纪念日”。 二、收集和整理红军文物,为建设红军长征纪念馆打基础 年,县委宣传部向全县发出征集红军长征在乡城的文物、见证人口诉历史的通知,得到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收集整理了一批红军文物和当年亲历红军长征到乡城的见证人的口诉历史。其中,在色尔宫村一户村民家中(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久远,我没有记住她的芳名和姓名,从照片上应该知道她的姓名)发现并征集到一批红军书写在该户村民家壁板上的标语,这些标语保存完好。为了把这批标语置换保存到县档案馆,我向县委书记洛绒吉村、县长青珠做了汇报,他们当即批示县林业局局长仁青,特批了几方木材指标给这户村民。由于我们缺乏文物保护知识,还以为是保护文物,就请县体委的刘志伟同志把征集到的红军标语用毛笔重新描红,并涂刷上清漆,后来才知道,文物要尽量保持原样。我们把收集整理到的红军文物萧克将军给乡城的题词,团原团部秘书罗云的书法作品和当年参加乡城平叛的解放军文物整理以后,形成了一个简易的红军长征在乡城展览,并在年5月15日向全县和前来参加首届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城纪念日活动开展,受到好评,展览也为后来建设乡城县红军纪念馆打下了基础。 三、组织乡城锅庄大赛和编创红军长征到乡城文艺节目 年5月15日,首届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城纪念日大会期间,乡城县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乡城锅庄比赛”,全县12个乡镇派出代表队,身着特色风装,进行了以歌颂共产党、歌颂民族团结、歌颂美好幸福生活为内容的锅庄比赛。这也是一次乡城民族服饰大赛和民族特色文化大赛,活动的举行实现了鼓舞人心,提振士气,增强民族团结,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为了使首届“5?15”活动既隆重热烈,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寓教于乐。县委要求通过乡城人民耳熟能详的锅庄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展纪念活动,感染和鼓舞干部群众。全县12个乡镇,由乡主要领导带队组成锅庄队,演员全部来自基层普通农牧民。县文化馆组织评审组,对12个乡锅庄代表队进行了评比,县委、县政府对优胜代表队给予了表彰。 经过充分准备,年5月15日首届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城纪念日大会在乡城县中学体育场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上来自国家民委,省民委,甘孜州委州政府,州级各有关部门领导,云南省迪庆州的领导,解放军团代表罗云老战士,老红军后代以及全县各界僧俗群众云集乡城中学体育场,见证了纪念大会和热烈的群众游行、锅庄比赛和文艺节目表演。时任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央金和播音员多吉用他们高昂的激情声音做现场解说。首先出现在游行队伍前面的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给定乡喇嘛寺暨番民”“扶助番族,独立解放”的匾额,紧接着就是少年儿童组成的鲜花队、机关干部组成的彩旗方队和12各乡镇的锅庄队,最后是武警受阅方队,乡城武警中队组成的受阅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县里的重大集会上。 为再现当年红军长征到乡城的情景,由我执笔创作了情景歌舞剧《红军长征到乡城》,特邀甘孜州歌舞团洛绒益西老师(乡城阿央仲村人,他的老家当年也住满了长征的红军和后来参加平叛的解放军)和张英老师编舞,由甘孜州歌舞团杨福康老师谱曲,乡城县机关干部格绒、丁淑娟、罗英、何建中、格绒仁青、罗建国、蒋继东等表演。在年5月15日纪念大会后向参加纪念大会的嘉宾和干部群众进行了表演,受到好评。后来,据说还获得了甘州文艺奖。 由于时间久远,许多事件和人物,在时间、地点等方面都难免疏漏,请知情者指正。 年10月13日定稿(来源:县政协史料) 作者:王云康,原乡城县委宣传部长、现雅安市旅游局调研员 原标题:《回眸乡城县首届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城纪念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anzx.com/yasxc/128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