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区检察院“以案说法”助力法治名山建设 通过“村村响”无线电波,村民收听《检察之声》广播 8日中午,名山区城东乡平桥村村民张永光吃完午饭,一如既往地打开收音机,搬出藤椅坐在院坝里,享受午后悠闲时光。 12点45分,电波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张永光起身把收音机音量调大了些,说道:“开始了。”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名山人民广播电台《检察之声》节目……”每周四午间12点45分,是名山区检察院与当地广播电台共同制作的“检察之声”节目的播出时间,作为该节目的热心听众,每有空闲,张永光总会准时坐在收音机前,收听节目。 以案释法搭建普法宣传桥梁直播间主持人与检察官正在播报《检察之声》 由名山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名山区检察院”)创新推出的《检察之声》节目,是一档旨在深化检务公开、宣传法律知识的普法节目。该节目通过“村村响”无线电波,将来自检察机关的声音传递到名山区的乡间田野,让广大群众在田间地头便能学到法律知识。 今年是《检察之声》节目开办的第三个年头,截至12月8日,该节目已播出期。 “《检察之声》共设置了‘检察要闻’、‘以案释法’、‘法眼观察’、‘检察官风采’等栏目,既有最新的检察动态,又有精彩的案例评析。”名山区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多次下乡开展工作中,不少群众为“以案释法”这一栏目点赞,并表示从中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 “‘以案释法’是《检察之声》节目里一个重要的栏目,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每期“以案释法”栏目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吸引张永光 作为《检察之声》节目的一大品牌栏目,“以案释法”通过讲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件,让群众从中学到有用的法律知识。 从“以案释法”栏目设置来看,每一期栏目均通过“案件回顾”、“案件处理”、“案件评析”三个小版块,由表及里,深入剖析案件,摆出法律依据,还就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件,提醒群众遇到同样情况如何进行处理,培养听众的法治思维。 仔细翻阅已播出的期《检察之声》节目文稿,记者发现这些案例,有的 “家住在名山区的小龙今年17岁,却有着近1年的吸毒史,一个17岁的孩子怎么会染上毒品?而且长达1年时间……”今年8月,由名山区检察院自编自演的微电影《毒瘾少年》在雅安电视台《以案说法》栏目播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微电影讲述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因家庭原因走上吸毒贩毒的道路,在经过检察官帮助后,最终回归正途的故事。名山区检察院工作人员介绍,这部微电影取材于真实案例,影片通过对小龙吸毒贩毒故事的回顾,对其及同伙构成的犯罪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对所犯罪名和有关量刑情节进行了解释,最终起到了普法效果。 这是名山区检察院制作的一部“以案说法”微电影,但类似这样的普法宣传形式在名山并不少见。 村民观看名山区人民检察院派驻乡镇检察室检务公开专栏 在名山区车岭镇便民服务中心外的名山区检察院(派驻车岭检察室)检务公开栏里,设置有一个固定的“以案说法”版块。版块内容设置有“案件事实”、“法院判决”、“检察官说法”三方面,也是通过对一件案件进行深入剖析,摆出法律依据,普及法律知识。“ 检务公开栏信息不定期更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学习法律知识的好平台。”一名车岭镇群众说,检务公开栏引用的案例都是名山本地发生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件,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阅读了解案件处理进展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到有用的法律知识。 此外,手机 打开“名山检察” 从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到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名山区检察院“以案说法”普法宣传的形式不断创新,普法宣传覆盖面也在持续扩大。一个个“生动、鲜活、具体、形象”的案例形式,不仅构建了名山普法宣传新格局,也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的浸润和感染,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法治名山”建设的强大助力。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李丽 图片由名山区检察院提供 赞赏 长按专业治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