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3860.html

经常去索巴里的摊上吃饭,我和他成了好朋友。

点一份米饭,一只炸鸡腿,几片黄瓜,一堆空心菜,淋上巴东菜里独有的咖喱椰浆汁,份量足、味道好,价格大概也就十来块钱人民币。

索巴里并不是老板,只是个看摊儿的。他出生在印尼西爪哇的井里汶,是众多来首都雅加达讨生活的外地人之一。

在这里的30年间,没有特长的他辗转干了很多份工作:看管停车场的收费员、穿梭马路兜售商品的小贩、蹬着三轮车在小巷间送水的搬运工、走街串巷的拾荒者……

靠朋友介绍,索巴里现在是有了一份正经收入,每天就是收拾整理桌椅,洗碗刷盘子,有时帮老板买菜。

几年前,为了调研雅加达城市化弊病,我和同事特地走访他的住所。

他住在雅加达克鲁克特河岸旁的一处狭窄空地,距离外国领导人经常下榻的香格里拉酒店不到1公里,是一排沿河而建、绵延数十米、用木板纸片和铁板拼凑而成的两层建筑。

浑黄的克鲁克特河水裹挟着连片的生活垃圾从门前流过,空气中弥漫着酸腐异味。雨季来临时,河水水位暴涨会引发倒灌,河岸边楼房的一层都不能住人。

沿着狭窄陡峭的楼梯,我和同事爬上了索巴里家的二层卧室。不到4平米的空间因我们的到来立刻显得逼仄,两个5、6岁的孩子正一脸好奇地打量着我们。

“老婆出国当外劳,家里就剩我跟两个儿子,”索巴里说。

雅加达公立小学学费全免,书本学杂费也不高,一学期仅需花费4、50万盾(合人民币约元),即便如此,接受教育依然是奢侈的选项。绝大多数贫民窟孩子的最终出路就是沦为大街上的小乞丐,靠雨天替人撑伞和疏导拥堵路段交通赚取小费为生。

有着一份固定收入的索巴里无疑是贫民窟中相对幸运的,对于更多平均月收入不足万盾(合人民币约元)的贫民窟居民而言,吃了上顿不愁下顿就是他们最大的期望。

印尼货币英文叫Rupiah,理应叫卢比。因为荷兰曾殖民印尼,大家习惯荷兰盾称呼,自然而然把印尼的货币也称作盾。

纸币最大面额是000盾。“十万”,听起来面额挺大,但折合人民币也就值个50元左右。

来之前,我以为这个国家发展水平低,生活艰苦,物价水平再怎么高也不会赶上北京。

事实证明我错了,错得挺厉害。

印尼白领普遍的平均每月工资水平一般在万-万盾(合-0元人民币左右)之间。而蓝领工人稍低一些,前些年,印尼劳工组织发动数万人罢工游行,争取到万盾(约合1元人民币左右)的最低工资标准。

印尼超市的物价水平总体高于国内。在居民收入如此低下的背景下,这一点显出印尼阶层撕裂之深。

咱们常吃的油菜一公斤7万盾(折人民币18元/斤),猪肉要26万盾一公斤(折人民币65元/斤),即便是印尼人消耗量大的牛肉也要30万盾一公斤(折人民币75元/斤)。

对于像我们这样派驻在印尼的中国人,即使不逛商场,不买新衣,一个月的吃吃用用,开销也常要四五百万盾。

这样的“高消费”对于雅加达的普通工薪阶层显然难以承受。

相比超市和商场,零散遍布在雅加达居民聚居区深处的传统市场Pasar才是老百姓花钱的地方。

在我们分社附近就有这样一个Pasar。虽然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但这里的货品价格比“腰斩”还狠,一公斤油菜只要3万盾,一公斤牛肉也只要14万盾。

至于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猪肉,传统的市场里是看不到的,只有到华人聚居的北区菜场才能买到。

除了自己去传统市场买菜做饭,雅加达工薪阶层还有一个解决就餐的地方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Warung。

Warung类似国内的路边摊、大排档,构造简易,塑料布一围一遮,就在嘈杂的大街旁圈起一片就餐区域,摆上几张木质或是塑料桌椅,一架小推车里架起一口小炉灶就成了。

Warung售卖的食物多样,有炒饭,面条,还有特色鲜明的巴东菜和爪哇菜等,最重要的是价钱不贵,一顿饭视类型而定,一般不超过2万盾(合10元人民币)。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卫生条件实在太差:桌上苍蝇乱飞,桌下野猫乱窜,不远处还有条散发着异味的水渠,看着摊贩脚边用来洗碗的水桶,常让我有不太美妙的联想,得亏吃过没闹肚子。

像这样的路边摊在印尼许多大型购物中心边上也都有。精明的路边摊业主瞅准老百姓周末window-shopping(编者注:意思为只看不买)后无力消费的尴尬,在商场背后的街道边开上一间,解决普通百姓就餐问题。

只有少数富人和中产阶级,才会选择在商场里购物和吃喝。

雅加达的购物中心很多,全城一共有大大小小多座,其中最出名的大印尼购物中心,繁华程度与国内相比亦不遑多让,让人仿佛以为置身发达国家。

雅加达无疑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富有与贫穷对比强烈的城市。

过年时有当地老板请我们去他家别墅做客,那场景用金碧辉煌来形容绝不为过:

庭院深深,曲径通幽;草木掩映间两座宫殿风格的建筑屹立其中,一座用作日常起居,一座则作招待宾客的餐厅;水族箱里养着名贵的鱼类,墙壁上挂着价值不菲的饰画。透过房内宽敞的大落地窗还可以看到绵延数里的高尔夫球场,而屋子的另一边则直通爪哇海的码头,不时有奢华游艇穿过。

这样的生活底层百姓连想都不敢想。

从高处俯瞰,随处可见高楼大厦林立在矮破旧房屋间,富丽堂皇的现代商城不远处就是连片低矮的贫民窟。

像这样的贫民窟,在雅加达几乎随处可见,大桥下,河岸边以及铁道两旁时常能见到大片简易木制民房。由于缺乏廉价的公共住房设施,大批贫苦民众就栖身于此。

怎么会有这么多贫民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靠着出口石油的印尼积累了大笔财富。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雅加达,成为各地外来务工者心目中充满机遇与财富的热土。

那一段时间,每年斋月过后都会有大批民众跟随返城潮进入首都“碰运气”。由于技能缺乏和经济增速放缓,这些人难以觅得体面的工作,逐渐沦为城市边缘人,只能寄居在肮脏、简陋的贫民窟内。

尽管首都生活艰苦,但索巴里仍不想回去家乡,选择死扛,“不回井里汶是因为在雅加达,我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住在这里的多户人家也都是外地来雅加达打工的,这里赚钱机会多”。

索巴里现在唯一的期望,就是老婆能够从国外挣些钱回来,一家人团聚,让孩子能够接受教育,摆脱贫穷的命运。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雅加达地区共计有处贫民窟,万人生活在贫民窟中。

印尼政府今年向世行、亚投行、伊斯兰开发银行贷款7亿多美元,发起了国家贫民窟改造升级计划,说要改善印尼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3年里实现净水供应和卫生设施在全国各大城镇%覆盖,消灭城镇贫民窟社区。

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等三年再看吧。

来源:新华国际记者周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anzx.com/yasxc/68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