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喀麦隆, 你可能只会反应过来它在非洲 遥远而陌生 而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 却选择在研究生期间远赴重洋 前往非洲喀麦隆 当一名汉语教师 只为心中埋藏已久的 “非洲情怀” 张登星 我院环艺设计研究生 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这位环艺研究生用自己的人生 抒写着他的“不平凡” “下面跟随着小美的脚步, 一起来倾听这位“平凡”人物的“非凡”人生 来非洲之前,我是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到非洲之后,我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现就任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非洲,一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大陆;自孩童时期就对她充满无数憧憬和向往,并在心中生根发芽,慢慢滋长。直到研三,我毅然决定赴喀麦隆孔子学院做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非洲情怀” 有时候觉得做一件事情最难的部分在于做出选择,因为在选择之前将面临许许多多担忧和顾虑,在去非洲之前很多人问我有关非洲安全,疾病和贫穷等一系列问题。凡人皆有凡念,坦白地说,来之前我也问过自己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样也有过忧虑,依稀还记得好友问我的那句话:全世界这么多孔院为何偏偏要选择去非洲,而不去欧洲或者美洲呢?然而,我就回答一个词:“情怀”。眼下我们所看到的社会,不仅节奏很快,而且压力很大,整个社会的氛围有点急功近利,很多时候人们更喜欢看到的是结果而不是经历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在这些氛围的影响下也慢慢地磨平自己的梦想和情怀,曾经的我们都梦想着自己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但是随着我们的长大却发现是世界改变着我们,渐渐地,我们失去了对自己梦想的追求,渐渐地,我们磨平了棱角重复做着周而复始的工作,也许这份工作很好,但可惜不是自己喜欢的。 我们的孔院总部坐落在雅温得第二大学的IRIC校区,我们称它为外交官学院,因为这里培养的学生都是未来的外交官或者候选人,孔院在喀有20多个教学点,主要分布在雅温得、杜阿拉和马鲁阿三地。在喀麦隆,法语和英语是官方语言,喀麦隆人学语言很有天赋,我认识的学生和当地的朋友中有很多人至少会说三国语言:法语、英语和德语。在喀麦隆,中国是第二大融资国家,正因为如此,许多中企在喀办厂做生意都需要大量的中文翻译,所以在当地学习汉语也是一种潮流。“LearnChinese,DoubleYourWorld.”这一句话是雅二大孔院的标语,每年来IRIC学院报名学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年下半年HSK考试人数有望突破人,据目前所统计已有人在中国留学,这在整个非洲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然而现在所拥有的这些成果离不开在背后辛勤付出的雅二大孔院历届院长、专职老师和志愿者老师们的努力。 非洲体验 关于我自己,从小就有一个走遍世界的梦想,而最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便是非洲大陆。当飞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最终降落到了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的时候,除了心里有一点点激动之外,更多的则是好奇,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风俗习惯。初到喀麦隆的感觉是比较特别的,没有想象中的原始森林,也没有高度城市化的繁荣,除了市中心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景象之外,其他地方倒是有点萧条的感觉,在我来到喀麦隆的前几个月里,感受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普遍感觉非洲人民很亲切很友好,见面不管认不认识基本都会打招呼、握手、拥抱,这一点在国内反而比较少见,可能也是因为非洲人民天生就是一个比较开朗的群体,喜欢热闹,一听到音乐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开心地跳起舞来,往往很多时候我也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加入他们跳舞的行列。但是非洲人民也有很多陋习让人烦恼不已。不守时、做事效率低等是典型的例子,很多时候你和他们约好时间,他们往往会迟到,甚至迟到几个小时,然而他们却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另外,不仅是喀麦隆,多数非洲国家办事效率都很低,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往往能拖很久,如办签证,我从抵达喀麦隆不久便拿护照去办工作签证,一直到快要离开才办下来,真是让人诟病。除此之外,很多时候喀麦隆人不太在意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的开心,如当地人晚上经常会开Party,放着很响的音乐,邀请很多朋友,聚会从当天傍晚一直持续到翌日凌晨,整个晚上音乐震耳欲聋以至于我们和周边的人都无法入睡。然而,这在非洲也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 “非洲印象” 来到喀麦隆,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件事情是着装。虽然喀麦隆人办事情效率很低,时间观念很差,但是对着装礼仪却是颇为注重,跟这里相比,国内校园的穿着还是相对比较随意和自由。在我上课的教学点,学生们往往都是西装革履,因为学校是比较严肃的场合,所以当他们出席正式活动时都需要着正装以示对他人与自己的尊重,还记得第一天我穿了一件衬衫进去,刚进教室却看见所有的学生西装领带,突感自己颇为休闲的风格反倒有点尴尬。在非洲这种炎热的气候下,着装如此正式,除了他们受到的礼仪文化影响外更是佩服他们的心性。 另外,他们对老师的态度也是出乎我的意外,在中国,不跟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但是在这里却不同,学生对老师和长辈非常尊重,见面一定要打招呼,老师在喀麦隆的地位较高。 另外一件跨文化事件也是让我感到很惊讶,在喀麦隆,去出席学校的结业典礼或较为隆重的庆典时,会发现当地人当众给这些获奖的学生或表演者小费,以资鼓励,刚开始一直以为只是个别现象,但是随着参加的庆典多起来,发现这个现象很普遍,这似乎是当地社会的一种风俗文化,有点类似西方社会里的小费文化,但似乎意义又有点不同。在西方社会里,当你在就餐或者是别人为你服务时,你觉得服务态度好,你可以选择给予适当的小费表达你的满意程度,同时也是对服务人员的一种尊重。在非洲,这个小费制度似乎显得更加官方化,同样也是一种服务,给小费的意义也有满意的意思,但是在正式的场合给小费意义就变得不太一样了,无论是在西方社会里还是在现在的东方社会,金钱奖励还是相对比较隐晦和私密,从没有在正式场合直接拿钱塞给获奖者,在中国这样的做法会被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他人的不尊重,而在喀麦隆,这种情况在当地则被视为一种荣誉,全场都会欢呼喝彩,场面颇为震撼。 赴非洲的“人生意义” 在我研究生生涯里度过了充实的三年,在求学探索的途中我经历了从未体验过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从美国交换学习过渡到非洲“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当志愿者,从西方社会发达国家过渡到非洲大陆,从太平洋的日出到大西洋的日落,不仅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经历,还充实了生活,改变了观念。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经听过很多人说起过,同样我也充满了对这个梦想的渴望和追求。有时候觉得做一个“正常人”很难,就像一个生活作息规律的人应该晚上10点睡,早上6点起,但是看看身边这样的同学朋友们似乎也是凤毛麟角,梦想情怀也是如此,有句话说“世界都没有逛过,哪来的世界观呢?”我相信多数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走遍世界的梦想,这个梦想人人有,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陷入到各种牵绊中,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并不认为我能走遍全世界,但是我希望我能够走过5大洲,看看各个大洲的人文环境和风俗文化,教教当地人中文,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汉语,传播祖国的文化,在有限的人生里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一年的志愿者生活让我过的更加充实,无论从中国到美国最后来到非洲,体验过了不同的教育文化体制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与思维方式,这都在有形无形地改变着自己,完善着自己,对此,我很感谢从做志愿者以来到现在给我带来的如此多的收获,让我活得更明白,更大度,以前总会被一些小困难牵绊着自己,现在回想看看这可能就是成长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磨难怎能蜕变,关于梦想并没有讲完,关于情怀,还在延续,“改变自己一点点,就可以改变世界一点点”,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在平凡的日子里生活着,不知不觉地成长着。 来源:浙师大汉办 编辑:寿南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anzx.com/yasly/79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