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有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bdfyy/ 康巴传媒(记者黄良富马建华张兵丁瑶文/图) 发旺村是泸定县得妥镇最偏远的一个村 唯一上山的公路 要经过雅安市石棉县挖角藏族彝族乡 距离县城公里 小时候常听父母提及 这个耳熟能详的地名 在父母的描述中 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 忆往昔之痛大山深处的穷山村 汽车到了大渡河大岗山电站挖角乡安置点后,沿着水泥路蜿蜒前行2公里,被双车道的黑色水泥路所取代,汽车在云雾缭绕的森林中穿行,脚下是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群山环抱中的大岗山电站库区,多米高的大坝横卧在宽阔的水面上,从出水口奔涌而出的河水气势如虹,云雾从山脚慢慢升腾,大雾紧锁前方的道路,汽车犹如穿行在仙境之中。 “发旺村并非远在天边,这分明就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山水画。”我的感叹让姓游的司机有了同感。 “过去到发旺村没有路,这是发旺村的林区公路,石棉县为了打造王岗坪风景区,把上山的公路改建成了6.5米的黑色路面,发旺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有效提升。”游司机对发旺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年轻的时候,他就在发旺村雨洒坪林场运送木料,那时的林区简易公路泥泞不堪,能够把木料从雨洒坪安全运送到挖角乡,考验着司机的智慧和胆量。 听着司机的回忆,汽车开到了一个山垭口,“发旺村”几个大字赫然入目,从垭口飘来的薄雾让眼前的村庄美丽如画。 汽车沿着6.5米宽的黑色入村路盘山而下,我们径直来到发旺村活动室,与活动室一墙之隔的发旺村小学,宏伟漂亮的教学楼里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孕育着希望。 在活动室的院墙上,一幅“连环画”引起了我的注意,“笆笆房”、穿着补丁衣服、牵牛耕地的彝族村民、用竹筐一头挑着彝族阿婆、一头挑着幼童的彝族汉子、地砖铺就的笔直的村道……一幅水墨画画出了发旺村一个世纪的变迁之路。“这是我们一位彝族村民画家画的,基本上画出了我们发旺村0多名村民的心声。”发旺村委会主任邱玉国向我介绍。 今年51岁的邱玉国是发旺村土生土长的彝族村民。“在我父母那一代,雨洒坪并没有公路,到得妥公社交集体公粮,从早上走到晚上,才能到达得妥,当时是按照背多少粮食换算成工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带上火烧玉米馍,路上渴了就喝山泉水,吃尽了苦头。”邱玉国说,当年为了保证公粮质量,雨洒坪还派了村民驻守得妥粮站晒粮。 邱玉国清楚地记得,有一名汉族村民被摔成重伤,村里组织所有的壮劳力,花了5个小时,轮流抬伤员下山到挖角公社抢救,挽救了汉族兄弟的生命。 上个世纪70年代,数百名雨洒坪林场的伐木工打破了原始森林的静寂。大量的林木被砍伐,林区公路也修到了发旺村。年硬化了通村水泥路,虽然只有3.5米宽,但村民们已经很知足了;年,县委、政府决定将水泥路改建成6.5米的黑色路面,4.1公里的入村道经过一年的建设于年9月底竣工,幸福路在逐年改善,入户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钱包鼓起来的村民开始购买小汽车,过去要两小时才能到挖角乡,现在只要40分钟。 蓝色的琉璃瓦、一排排具有彝族建筑风貌的楼房,整齐划一地排列在青山绿水间。在彝族风情的四合小院里,白墙红瓦,明亮通透,卧上床、餐上桌、衣入橱,水电气网直接连到家里。 村民邓秀英和家人坐在院坝里晒太阳,谈到今天的幸福日子,邓秀英笑得合不拢嘴。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彝族村民分家,父母都会给儿女分一个木杈搭建的“笆笆房”,四面透风,冬天大雪纷飞,“笆笆房”里冷得穿心刺骨。80年代村民普遍修建了土筑墙的瓦房,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村民的住房大量出现裂缝,年庐山4.20地震,墙面普遍开裂。遭遇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彝族村民向往住上安全舒心的新家,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圆了村民的安居梦。 谋幸福之道用产业支撑美丽新家园 “9年9月20日晚上八点半,雨洒坪暴雨如注,瓢泼的大雨下了足足40分钟,我感觉到肯定会发生泥石流,于是家家户户相互通知疏散,村民刚刚疏散完,泥石流的轰鸣声由远而近,瞬间就吞噬了整个村庄,幸亏不是凌晨大家睡眠正香的时候,要不然就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邱玉国告诉我,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园,村民们失声痛哭。州县领导第二天早上就到村里查灾核灾,并保证让灾民能够温暖过冬。 80多户受灾户重建家园计划迅速实施,按照3人以上补贴2.6万元、6人以上补贴3.2万元的标准,一年过后,81户灾民欢天喜地搬进了新家。 邓秀英家就是灾后安置的受益者。脱贫攻坚以来,通过地质灾害安置搬迁政策,村里户村民都住上了漂亮的新居。 在多个安置点,建筑材料和技术工的费用都由国家包干,村民只需自备木料和瓦。“以前住笆笆房,现在住楼房,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今天的小楼房?”邓秀英说着感激的话,幸福写在脸上。 “我今年卖了80斤重楼干片,元一斤,收入元。我种植了80亩重楼,如果全部见到效益,按照目前的价格,每亩4万元的收入,真不敢想象,那时候,我家会富裕到什么程度。”村民邓胡全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过去生活艰难,运输困难,村民种植玉米、土豆,是为了饱肚子,精准扶贫以来,党和政府鼓励我们发展产业,通过考察,我认为种植重楼是一个产值高、增收快的产业,我种了80亩重楼,相信3年以后,我家的经济收入就会提高若干倍。”邓胡全兴奋地说。 村民毛建国在他承包的花椒林里转悠,望着大片的花椒,毛建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一共承包了亩,两年后可挂果,丰产后,一株可收20斤花椒,一亩可种85株,收成斤,按照目前15元每斤的价格计算,亩收入可达2.6万元,按照和村集体的约定,目前按照每亩10元的价格,挂果收成后,按照利润的20%上交集体。更重要的是在花椒管理过程中,他会雇佣更多的村民来务工,让更多的村民通过务工增加收入。毛建国说,泸定县林草局按照先建后补的政策,每亩补助元,他已经领到12万元了。 “我们村还发展了魔芋、当归等产业,如果都见到效益后,村民将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邱玉国说,以前要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喝,年,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过去有厕所的农户只有10%,国家按照每户1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现在家家户户的灶面、操作台、卫生间、洗澡间都贴上了瓷砖,干净整洁,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元。 “我们村80年代就通了电,但用电极不稳定,冬天经常停电,发旺村整村实施农网改造,计划总投资万元,该项目即将完成,让村民用上放心电;洪提拦沙坝投资万元。太阳能路灯共计64万元。整村实施圈厕改造项目,总投资万元。发旺村新修产业路16公里,计划总投资万元;发旺村芦山4.20灾后重建房屋户,维修加固户,总投资万元。新建花椒林大桥,预计总投资万元,目前已启动立项程序。近年来,国家在发旺村投入资金共计万元,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邱玉国说。 如今的发旺村,随处可见绿树掩映的彝寨民居,粉墙砖瓦、彩梁画栋、檐吊牛头、壁画图腾,一个个彝家新寨如漫山遍野的索玛花,诉说着这片土地“一步跨千年”的巨变。 审核:黄良富本期责编:肖宵见习编辑:毛莉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anzx.com/yasrk/12773.html |